当一条城市绿道同时赢得联合国机构的专业认可和市民游客的欢迎喜爱,这不禁引人探寻:这条蜿蜒于武汉东湖岸边的绿道,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
![]()
荣获国际认可,融入市民生活
去年,随着三期工程全面贯通,总长105公里的武汉东湖绿道正式完整亮相。东湖绿道三期工程由武汉城发集团匠心打造,不仅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亲水客厅”,更以一系列重磅荣誉,书写出生态、文化与城市治理相融合的“武汉样本”。
一年来,东湖绿道三期屡获殊荣——从武汉市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湖北省市政工程绿色施工示范项目,到城市土地学会亚太区卓越奖。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居署和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发布的《文化驱动的可持续城市旅游解决方案》,作为中国唯一案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展出。
荣誉的背后,是市民用脚步投出的信任票。在凌波门看日出,在平湖珞樱听音乐会,在书香道自在骑行……这些场景已成为武汉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片段。
东湖绿道三期作为中国唯一案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展出
秉持生态理念,彰显人文特色
全长3.45公里的东湖绿道三期工程,巧妙串联起东湖南岸的科研院校与自然景观,构建出一条人文与自然交融的风景线。
建设之初,武汉城发集团项目团队就广泛征集网民意见,听取沿线单位和专家建议,“保留东湖南路人文气质”成为共识。最终确定的“书香道”主题,秉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原则,让绿色空间真正融入城市肌理。
项目团队充分利用沿湖“金角银边”,精心打造了渔火阑珊、天涯海角等3处特色空间,以及8个各具特色的观湖平台,实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游览体验。
对凌波门的改造尤为用心——团队几易其稿,坚持“原样修复、修旧如故”,经过30多道工序,最终呈现出带着岁月韵味的“水泥灰”效果,留存了城市的记忆。
针对狭长地形的特点,项目创新采用“人非分离、人非同层”模式,保留机动车道的同时,新修3.5米宽骑行道,提升4米宽人行道,实现“三道”分流,形成快慢相宜的交通系统。
东湖绿道三期沿线无新建大体量建筑,即便是承载多元功能的平湖珞樱驿站,也巧妙地利用驳岸高差,“藏”于绿道之下,将对自然的尊重贯穿始终。
![]()
激发城市活力,促进文化共享
东湖绿道三期贯通之时,便收获全网超亿次流量关注。“凌波门日出”成为现象级打卡点,市民自发担任“推荐官”,在社交媒体上传递绿道之美。
今年武汉马拉松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跑者在东湖绿道三期山水相依的赛道上竞技,在繁花绿意中领略武汉的城市魅力。
通过挖掘东湖在地文化,项目团队引入特色商业体验,构建体验、个性、娱乐、分享的多元商业场景,让项目的商业价值在沉浸式场景中得以转化落地。如今“日出音乐会”火爆全网,网友称其为:“把年轻人的浪漫做成了城市名片。”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展出方案所称,东湖绿道不仅在生态环保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有效调节了局部小气候、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更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新连接起城市居民与自然生态环境。
![]()
从联合国机构的专业认可,到市民游客的日常赞誉,东湖绿道三期不仅构建出一幅“城湖共生”的生态画卷,更以文化为引擎,推动城市旅游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它不只是武汉的城市名片,更成为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生动载体——在世界舞台上,悄然“圈粉”。
成环成网不是终点,关于绿色发展、关于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在这里还将继续书写。
素材:碧水集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