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0年前的中国南京,曾矗立着一座举世闻名的琉璃塔——大报恩寺塔。而今,这座塔已经沉入历史,留下的只有遗址、记忆与追问。如何让消失的遗产重获新生?一场全球创客云集的大赛,带来了数字时代的答案。
![]()
11月6日至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办,本届大会主题为“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峰会现场重磅发布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起的“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马拉松大赛,从全球315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25年度精品案例。这是江苏项目首次入选年度精品案例。
从315到12,南京大报恩寺“全球出圈”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被誉为互联网界的“达沃斯”,是全球数字文明共建的重要平台。自2021年起,世界互联网大会面向全球征集“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
2025年,共有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的315个项目申报。经过国际专家评审团的多轮评审,以“国际合作广度与深度”“契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普惠性”等维度综合考量,最终仅12个项目被评为精品案例。其他获奖项目包括西门子“全球汽车制造业的网络安全防御框架”、中国移动“5G消息全球多运营商云化服务”、中科院“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跨国机器人技术协作”等行业代表案例。
![]()
江苏项目凭借突出表现,成为全球1/12。“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大赛自2024年起由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起,已连续举办两届。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并联合17家全球高校与机构共同建设,吸引了来自19个国家、上千名青年创客参与。这份荣誉,不仅是一个文博场馆的探索,更代表了南京在文化遗产数字创新领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
从遗址到“云端”,让遗产永不消失
在活动现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分享了大报恩寺遗址“失落与新生”的故事——“面对这些逝去的传奇,今天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能否用当下的智慧与技术,为它们注入新的生命?”
![]()
“来自19个国家的上千名青年响应号召,投身于这场跨越时空的创作之中。在南京的工作坊里,在大报恩寺的遗址上,一支支青年创客团队,挥洒着他们的创意。他们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互动装置,提出多样方案:从数字复原到沉浸体验,从互动游戏到公共装置。他们的创意,让消失的琉璃塔在虚拟世界里再度闪耀。”王文溪现场介绍了创客大赛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
大赛以广泛的国际链接和普惠的视角,赢得了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国际在线、金融时报、洛杉矶时报等境内外100余家主流媒体先后报道,《洛杉矶时报》评论称:“这场赛事以数字技术让消失的遗产焕发新生”。与此同时,赛事也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掀起多语种传播热潮。来自埃及的网友默罕默德表示“我一直对文化遗产充满热情,赛事让我用数字技术探索遗址的故事。”
![]()
得益于互联网推动的文化交流与互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正成为一座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元、体验更创新的文化地标。近年来,游客量显著增长,已发展为中外旅客到访南京的必游之地。
南京实践,让世界看到遗产的未来
如何让消失的遗产重获新生?近年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以“科技+创意”为核心,与东南大学、伦敦大学、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等合作,完成了大报恩寺琉璃塔4300万微米级精度数字复原,打造以VR、数字孪生等综合的智慧文旅体验;基于数字资源的共享,推出“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专题展,让这座来自南京、走向世界的“中国瓷塔”在全球语境中再度闪耀,让游客在数字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这场“遗产的重生”,也折射出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开放与创新。依托互联网的全球联通性,南京不断以文化遗产为纽带,拓展中外文明互鉴的新空间。面向全球青年的南京城墙“共同的遗产·共同的世界”共创行动,通过线上设计平台汇聚创意力量;“动物理想家”国际联合实践营则借助网络社区推出青年绿色项目,传递出南京的包容、可持续理念与人文关怀。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文 钱念秋/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