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佚名
来源 | 央视新闻
![]()
1992年八一建军节。
当时人在香港的毛阿敏,突然接到了紧急通知让她马上回到北京。
![]()
当晚,毛阿敏就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八一晚会上,献唱一首名为《马兰谣》的歌曲。
![]()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
当年,这首歌的歌词一出,整个现场顿时炸开了锅。
![]()
原来,歌词中的"马兰",并非一种普通的花卉。
而是指一个国家级的秘密军事基地!
![]()
而在同年的春晚,歌手李丹阳也献唱了一首名为《马兰啊马兰》的歌曲。
![]()
![]()
而早在《马兰谣》之前,基本全中国的小孩都在哼那首童谣:“马兰开花二十一”。
![]()
“马兰开花二十一”。
马兰指的是马兰基地,开花指的是原子弹爆炸,21指的是21核研究所。
![]()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两个信息的编号也是保密基地对外联系的唯一通讯方式。
![]()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在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原子弹研发成功的消息,很快就被公布。
但研制原子弹的马兰基地,却在照片里被截掉。
![]()
![]()
直到“马兰”的歌曲、《东方巨响》等纪录片被搬上大荧幕,马兰基地才被公之于众。
![]()
外行人不明白,可内行人却被歌曲感动到热泪盈眶。
曾经那段秘密的工作,终于可以被世人所知了。
![]()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兰基地感受曾经那段辉煌的岁月。
![]()
![]()
马兰基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在罗布泊的西端,是“两弹”研发的军事纪念地。
![]()
马兰基地面积曾有10万平公里,相当于一个江苏省,因为满地的马兰花而得名。
![]()
马兰基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核心部分是博斯腾湖附近的红山核武器科研中心,核试验区则设立在罗布泊的深处。
![]()
而马兰基地作为生活区,是在水草丰美的天山脚下,离试验区超过300公里。
![]()
如今功成身退的马兰基地,面积大约只有37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镇或一个村子的大小。
![]()
2012年10月,和硕县投资600余万元打造了马兰红山军博园,向世人解密这个“秘密基地”。
![]()
军博园入口处有一座马兰花雕像群,由马兰花的六瓣花瓣组成,上面镌刻着《马兰谣》。
![]()
军博园保留着诸多核工作者生活的印记,期间人员最多时,科技人员、官兵达1万余人。
![]()
五栋2层高的将军楼,张藴玉中将、张爱萍上将,两弹元勋邓稼先、王淦昌等一大批科学家也曾住在这里。
![]()
门前的白榆树,树龄已有110年了,它见证了当年战士们的奋斗。
![]()
楼房众多,但不见红砖绿瓦,多是土砖垒起;
![]()
步入楼内,可见无论将军还是院士,家中的布置都极为简陋。
![]()
屋内设施也十分简单,不过几张床和桌子。
![]()
![]()
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离将军楼不远处有几处防空洞。
![]()
三个防空洞各司其职,较短的二号防空洞有一个能承接雨水和泉水的蓄水池,如今依然水源充足。
![]()
最长的三号防空洞有21个洞穴,洞内指挥间、会议室、洗漱间等一应俱全。
![]()
今天的红山,还保留着当年痕迹,每一栋建筑都凝聚着昔日的艰辛与辉煌。
![]()
司令部办公楼
![]()
![]()
政治部办公楼
![]()
![]()
基地训练场
![]()
宿舍楼
![]()
第三招待所
![]()
![]()
俱乐部与露天广场
![]()
政治部食堂
![]()
司令部家属楼
![]()
![]()
办公区与营房
![]()
![]()
![]()
![]()
通信团机关
![]()
小礼堂
![]()
在马兰基地西侧,静静地坐落着一座烈士陵园。
![]()
陵园中,有将军,有科学家,有工人。
![]()
但更多的是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而一辈子埋名隐姓的普通官兵。
![]()
![]()
32年间,中国在马兰基地共计实施了45次核试验。
这里诞生的无数功臣都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
![]()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姓氏名字,但有一个共同的称号“马兰人”。
![]()
而其中许多重量级科学家的参加,其实都离不开一个人……
他就是钱三强。
![]()
当时34岁的钱三强已在法国站稳了脚跟,看着百废待兴的祖国,他毅然决定回到故土。
![]()
各领域优秀的科学家都在钱三强的影响下加入。
![]()
他们中,有号召全体留美同学“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人民”的原子弹研制技术总负责人朱光亚。
![]()
还有以身许国化名“王京”20年的原子弹实验总负责人王淦昌。
![]()
还有飞机失事时用身体保护核试验绝密文件的郭永怀。
![]()
还有因核辐射患上癌症临终才与家人相聚的邓稼先。
![]()
10年4次转换研究方向,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核司令”程开甲。
![]()
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马上带领小分队奔赴罗布泊开拓“马兰基地”的基地司令张蕴钰。
![]()
“回国不需要理由”,80岁孤身一人捐献奖金的物理天才彭桓武。
![]()
56年过去,昔日戈壁滩上震耳欲聋的欢呼已随风而逝。
但我们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不要忘记每一位“马兰人”。
作者简介:佚名。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分享点这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