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扫过边境铁丝网,一侧是霓虹闪烁的现代化都市,另一侧是漆黑一片的村落,这真的是相邻的两个国家吗?”
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直面现实》节目中,主持人将镜头对准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口岸,画面里的强烈反差让嘉宾沉默良久。
屏幕上清晰呈现:中国霍尔果斯口岸高楼鳞次栉比,双向八车道公路上货车络绎不绝,海关智能查验通道 10 秒即可通关,夜晚的免税商圈灯火如昼;
而仅一河之隔的哈萨克斯坦努尔饶尔口岸,低矮的砖房杂乱分布,坑洼的土路积满尘土,傍晚七点后便陷入黑暗,唯一的海关通道还在使用人工登记。
“我们为什么灾难性地落后于中国?” 主持人的发问,像一记重锤砸在哈萨克斯坦观众心上,也揭开了两个邻国半个世纪的发展分野。
![]()
一、历史逆转:从 “向往之地” 到 “差距显现”
这场差距并非与生俱来,甚至在半个世纪前,双方的位置还截然相反。
上世纪 70 年代,苏联时期的哈萨克斯坦凭借计划经济的倾斜政策,工业基础远超中国新疆。
当时新疆的年轻人以能赴哈务工为荣,哈萨克斯坦的拖拉机厂、集体农庄里,时常能看到中国务工者的身影。那时的哈国,人均 GDP 是中国的 3 倍,基础设施更是遥遥领先。
转折点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2000-2023 年,中国对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 12 万亿元,仅霍尔果斯口岸就建成 13 个现代化查验区、5 条跨境铁路专用线。
而哈萨克斯坦在 1991 年独立后,虽继承了苏联 40% 的工业遗产和丰富资源,却陷入了 “资源依赖陷阱”,发展逐渐失速。
如今的对比触目惊心:2023 年中国 GDP 达 18 万亿美元,哈萨克斯坦仅 2200 亿美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 GDP 总量,已相当于哈萨克斯坦的 1.5 倍。曾经的 “向往之地”,成了反思差距的参照系。
![]()
二、差距根源:三重维度的发展分野
边境两侧的景象,是两国发展理念、治理能力与战略定力的集中投射,具体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
(一)战略规划:“全国一盘棋” vs “资源依赖症”
中国的发展密码藏在 “长远布局与持续投入” 中。西部大开发不是孤立政策,而是与 “一带一路” 倡议深度衔接的系统工程:
- 政策连续性:从 2000 年第一版西部大开发规划到 2025 年最新实施方案,25 年间 8 个五年计划持续加码,仅 2023 年就安排西部专项债 4500 亿元;
- 资源统筹力:东部发达省份对口支援新疆,江苏帮扶伊犁、广东支援喀什,累计投入援助资金超 3000 亿元,带动 1200 个产业项目落地;
- 精准发力点:聚焦基础设施与产业升级,建成中哈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等战略通道,让新疆从内陆边疆变成开放前沿。
![]()
反观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始终未能摆脱对资源的依赖:
- 经济结构单一:石油、天然气出口占 GDP 的 40%、财政收入的 60%,2024 年因全球油价波动,经济增速从 5.1% 下滑至 4.1%;
- 政策反复摇摆:20 年间更换 8 任总理,产业政策从 “农业优先” 到 “工业兴国” 再到 “数字经济”,缺乏长期坚持;
- 资源红利流失:丰富的煤炭、铀矿资源多由外资把控,本土企业仅能参与初级开采,2023 年资源出口利润留存率不足 30%。
![]()
(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vs “瓶颈制约”
基础设施的差距直接决定发展效率。哈萨克斯坦的交通网络短板尤为突出:
- 路网残破:全国仅 37% 的国道、9% 的地方公路路况良好,多数为三级公路,车辆通行时速不足 40 公里;
- 铁路滞后:铁路密度仅为中国的 1/5,主要干线年久失修,2023 年虽有 2830 万吨货物经中哈铁路运输,但因轨道标准不统一,换装时间长达 8 小时;
- 口岸薄弱:努尔饶尔等边境口岸仅有 3 条查验通道,高峰期货车通关需排队 3 天,而霍尔果斯口岸已实现 “一站式通关”,日均通行货车 2000 辆。
中国则以 “基建狂魔” 速度筑牢发展根基:新疆已建成 “五横七纵” 公路网、4 条跨境铁路,霍尔果斯口岸配备智能查验系统,集装箱通关效率提升 10 倍。
这种差距直接体现在贸易数据上:2023 年中哈贸易额达 410 亿美元,但 80% 的货物需经中国一侧完成中转分拨。
![]()
(三)治理能力:“问题导向” vs “积弊难除”
软环境的差距更具决定性。哈萨克斯坦面临的治理难题由来已久:
- 营商环境不佳:世界银行排名中位列第 81 位,腐败感知指数得分仅 36 分(满分 100),外资企业平均需应对 17 项行政审批;
- 生态危机凸显:伊犁河下游水量减少导致巴尔喀什湖 40 年萎缩 2000 平方公里,农业灌溉用水缺口达 30%;
- 人才流失严重:近 10 年 20 万专业技术人才移居国外,科技人员占比仅为中国的 1/3。
中国则通过精准治理破解发展难题:针对西部人才短缺,实施 “人才援疆” 计划,每年选派 1 万名技术人才;为优化营商环境,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 个工作日;在生态保护上,投入 200 亿元治理伊犁河流域,保障中哈跨境水资源合理利用。
![]()
三、破局之光:“一带一路” 中的合作希望
尽管差距显著,但中哈合作正为哈萨克斯坦带来转机。这种合作不是 “单向输出”,而是基于互补性的共赢实践:
(一)互联互通突破地理瓶颈
中哈共建的 “霍尔果斯 — 东大门” 无水港,让哈萨克斯坦拥有了直达太平洋的出海口;“中国西部 — 欧洲西部” 运输走廊开通后,中欧班列过境哈国时间从 15 天缩短至 7 天,2023 年为哈国带来超 40 亿美元过境收入。托卡耶夫总统直言:“这条走廊让哈萨克斯坦从内陆国变成了‘过境枢纽国’。”
(二)产能合作激活产业潜力
52 个总金额 212 亿美元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奇姆肯特炼油厂改造后,成品油出口能力提升 3 倍;扎纳塔斯风电场每年提供 12 亿千瓦时绿色电力,助力哈国向低碳转型。中国还为哈国培养了 5 万名技术工人,解决了当地产业 “用工荒”。
(三)政治互信筑牢发展根基
2022 年哈萨克斯坦骚乱时,中国明确反对外部干涉,助力哈国恢复稳定;两国互免签证政策实施后,2024 年 “哈萨克斯坦旅游年” 吸引超 100 万中国游客。这种 “安全 + 经济” 的双重合作,让哈国得以集中精力推进改革。
![]()
四、发展启示:差距背后的深层逻辑
哈萨克斯坦主持人的疑问,本质上是对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追问。中哈边境的对比给出了三个关键答案:
- 战略定力比资源禀赋更重要:中国用 25 年持续投入西部,而哈国因政策摇摆错失机遇。正如哈国务顾问叶尔兰・卡林所言:“友谊是财富,但把财富转化为发展,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
- 制度效能决定发展效率:中国的 “全国一盘棋” 能集中力量补短板,而哈国的行政壁垒导致资源分散。2023 年哈国财政赤字扩大至 3.1%,却仍有 20% 的民生项目因审批缓慢无法落地。
- 开放合作是后发国家捷径:哈国通过 “一带一路” 获得资金、技术与市场,证明封闭发展没有出路。但合作的效果,最终取决于自身的承接能力 —— 霍尔果斯对岸的努尔饶尔口岸,因配套不足仍未充分释放潜力。
![]()
结尾:差距不是宿命,选择决定未来
站在中哈边境回望,半个世纪的发展逆转告诉我们:国家间的差距从不是天生注定,而是战略选择、治理能力与改革决心共同作用的结果。哈萨克斯坦的落后并非 “灾难性” 的终结,而是反思与调整的开始。
如今,托卡耶夫总统推动的政治改革与经济多元化,正试图破解积弊;中哈合作的持续深化,为其提供了外部助力。边境两侧的景象或许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已从 “发展鸿沟” 变成 “进步参照”。
正如那位哈萨克斯坦主持人在节目结尾所说:“我们不必复制中国的道路,但必须学习那种长远眼光与务实精神。”
毕竟,每个国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而边境上的对比,正是最生动的教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