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诉讼中,医疗过错鉴定常成为吞噬患方权益的隐形陷阱,三步操作便将违法责任层层消解。
![]()
大家好,这里是天斗医号患者权利保护组。我是北京的医疗纠纷律师宋中清。
第一步是“降格洗白”。多数医疗损害源于机构违法违规,如伪造病历、超范围执业等系统性问题,却被鉴定框定在“医护个人技术过失”范畴。鉴定默认聚焦诊疗技术细节,回避行为合法性审查,直接将管理失范、流程违法等问题“甩锅”为个体能力不足,迫使患方放弃追究核心违法责任。
第二步是“比例缩水”。鉴定常以医学的“不确定性”为由,放大技术过失的“可原谅性”。即便出现死亡、重度残疾等严重后果,行业潜规则也将责任比例压至50%以下,用“同等责任”“次要责任”“轻微责任”的结论大幅削减赔偿,让医院系统性过错仅承担轻微成本。
第三步是“结局封死”。少量赔偿的和解或判决,看似给了患方交代,实则彻底终结了追责可能。一旦患方接受赔偿,便失去了追究医疗违法甚至犯罪责任的空间,医疗机构的制度性漏洞得以掩盖,同类问题反复上演。
从违法降格到责任缩水,再到彻底封口,鉴定陷阱让患方维权陷入“赢了一点赔偿、输了整体正义”的困境。
走准属于受害患方自己的法律途径,拒绝自行走入对方给患方挖就的坑,才有真正的讨法律说法的机会。
感谢收看,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