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与火车票一样“一秒没”的,是清北的预约通道。
考清华难,“参观清华”也越来越难,“清华才是北京最难预约的景点”成为热梗。
而另一方面,野路子却畅行无阻。
前两天,清华查处了几头内部“黄牛”。两名教职工因有偿带人入校被拘,多名学生因勾结“黑导”、发展“下线”而受处分。
![]()
此类倒卖“进校名额”这门生意,在北大、武大、厦大等同样存在。
名校屡现“黄牛”,不仅是管理失序,更叩问着大学的公共属性和开放之道。
这一议题上,舆论分野清晰:
“开门派”认为,开放包容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闭门派”则担心管理压力:课堂被干扰、食堂排长队、自习室一座难求。
疫情已然远去,社会重回常态,本该敞开胸怀的高等学府,却大门紧闭。
正规渠道堵塞,灰色市场便活跃异常。
2023年,一支名为“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课”的校外研学团队,通过校友拆分预约,带139名学员入校,每人收费10800元,总额高达150万元。
![]()
武汉大学樱花季、厦门大学日常参观,都催生了成熟的黄牛产业链。
有黄牛甚至利用教职工APP,替游客上传照片,实现“刷脸入校”。
一边是乱象不止,一边是民意强烈。《中国青年报》2023年调查显示,超九成支持大学对社会公众开放,其中八成支持有限开放。
民众诉求朴素而正当:公立大学靠财政拨款立身,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应该履行公共责任。
当民众怀揣“梦中情校”“学术追星”的热忱而来,高校怎能以“铁将军把门”回应?
大学的封闭管理,还伴随着巨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
据统计,高校图书馆藏书总量超过16亿册,远超全国3215个公共图书馆的12.6亿册。
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66.05万个,仅有不到三成向社会开放。
这些本可普惠于民的公共资源,长期处于“沉睡”状态。
围墙不仅挡住游客,也让公众对大学的理解和支持越来越远。
大学开放是个世界性难题,但并非无解。
放眼全球,剑桥大学与城市浑然一体,市民在哥特建筑间悠然穿行;
斯坦福大学的阳光下,慢跑者与学者共享同一块草坪;
东京大学常年开放,樱花季游人如织,学术讲座也向公众敞开。
这些世界名校并未因开放而失序,而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开放与安全的平衡:
剑桥划分核心教学区、公共活动区与过渡缓冲区;哈佛大学与市政联动保安全;首尔大学则运用动态电子围栏,实现精准管控。
![]()
在国内,西交利物浦大学也探索出“有限开放、分区管理”的模式:
校园内的食堂、超市和运动场向公众开放,同时通过设置监控和功能分区保障教学秩序。
颇为讽刺的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大学门禁竟成了社会争议的焦点。
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曾因拒绝授权学校使用其人脸信息,多年来采用“跨栏”方式进出学校。
![]()
他的一次经历尤为戏剧性:“今天保安不想放过我,显然他们没有料到我的身手挺快。”
这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校园追逐,映照出技术治理与个人权利的冲突。
当大学热衷于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时,是否尊重过师生的选择权?
反过来,人脸识别技术如此发达,摄像头如此之多,哪个歹人躲得过火眼金睛?
有人常以“国民素质”为由为大学封闭辩护。
此说看似有理,实则是倒果为因。把大学关起来,国民素质就会水涨船高?
在以前“任我行”的时代,大学担心的种种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很多人还记得,十多年前进入高校并不困难。门岗宽松,市民可自由穿行,有人甚至跨越半座城市,只为听一场讲座。
是高校越来越娇气了,还是民众素质越来越退化了?
![]()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胸怀。
当校园筑起高墙,隔绝真实社会的风雨,象牙塔培育的学子,可能是与现实脱节的“半成品”。
孤岛般的校园,既捆住了大学自我革新的手脚,也窒息了公共精神的生长空间。
这个国庆,高校大门依然难以叩开。
然而,“齐鲁壹点”记者调查发现,国庆、中秋假期,二手交易平台已有“预约进清华”服务,价格在150-200元之间,承诺“包进,进不去退款”。
大学精神无价,入校参观收费?
国门以K签证向世界优秀青年敞开怀抱,国内大学却把“自己人”挡在门外?
关起门来的大学,如何走向开放的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