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一听到“证明你的社会价值”,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选人才,还是审人心?英国政府要把“能不能永居”从时间与工作资格的算术题,变成一场道德与参与度的考试。内政大臣沙巴纳·马哈茂德在工党大会上表示,政府将考虑收紧获得无限期居留(ILR)的条件,要求申请者缴纳社保、有清白记录、不领福利,甚至要有较高英语水平和社区志愿服务记录。消息来自路透社与《联合早报》的报道。
把“社会贡献”写进法律文本,表面上像是要把“谁配留在这里”用更明确的标准量化。背后真正推动这波变动的,是政治算计:民调领先的英国改革党把移民议题推到风口,逼得斯塔默领导的工党也得收紧立场以阻截选票流失。官方把这套方案包成“更公平、更有序”的移民管理,但政治的味道同样浓烈。
![]()
细看提案的几个锚点:缴社保、无犯罪记录、不申请福利,这些听上去像是“找有没有给国家交过账”的门槛;英语水平与志愿服务,则转为“你有多能融入社区”的软性考量。理论上这是鼓励融入与自力更生;现实里则是一套测量融入程度的秤,谁来制定秤砣、秤盘如何校准,往往决定了政策是公平的规则,还是变相筛人的工具。关于这些具体要求的讨论,媒体已有初步披露。
把话题推向高潮的,是改革党另一端的极端提案:法拉奇所领导的改革党曾考虑取消无限期居留,改为五年可续签的工作签证方案,把既有的永久路径从根上改写。首相斯塔默则公开抨击该方案会造成大规模驱逐,并称其带有“撕裂国家”的危险。两股力量的拉扯,让移民政策从技术性调整,变成竞选博弈的核心筹码。
任何把“价值”纳入移民评估的做法都有一个共同问题:如何量化“价值”?税单可以查,犯罪记录可以核,但社区志愿、语言“高标准”衡量门槛在哪?是小时数、是机构背书,还是面试官的一句感受?一旦把政策的关键交给解释与裁量,权力的影子会悄悄伸长,行政实践中的不透明就会变成被动接受的常态。政策设计者说要“筛选贡献者”,普通人更担心的是,被筛掉的会是谁。
![]()
从经济与社会层面看,这类收紧也有现实影响。企业用工、学界与医疗等行业长期依赖外来劳动力,如果永久居留路被收窄,人才流动的链条会被打断;对个人而言,五年、十年、或是必须“志愿服务+高英语”才能拿到永居,这些新增门槛会改变移民的算术与心态。政策既是治国之术,也是社会选择的信号——收紧,等于把“长期在此安家”的门槛抬高。
与此同时,政治话语场正在发生微妙转变。斯塔默要与民粹立场拉开距离,但又不得不在选票压力下向右靠拢;把“谁值得永居”写成政策,既是讨好中间选民的手段,也是一种对改革党动能的防守。对移民群体而言,这种“谁配留在这里”的公共讨论,本身就带来焦虑:不再只是遵守规则,而是需要不断证明自己属于这里。
读者可能会问:这些改变会不会真的实施?政策从“考虑”到“落地”之间有漫长的程序,包括咨询、法案与司法审查。但政策一旦进入公众话语,结果往往已在塑形:企业会提前规划,人们会调整移民策略,社会信任会在不确定中被侵蚀。短期政治收益和长期社会成本,常常不是同一张账。
![]()
写到这里,不用再把“移民”简单化为数字或抽象论题。它牵着经济的脉,牵着社区的日常,也牵着一个国家的自我认定: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把“社会价值”作为门槛,等于在告诉每个想留下来的人——你不仅要贡献劳动力,还要被允许被看见为“有价值”的那一类。政策的好坏,会在未来几年由人们的生活细节来回答。
最后留下一件事:政治可以用语言征服焦虑,也能用政策改变命运。把“谁有资格永居”变成政治讨价还价的筹码,短期能稳住选票,长远则考验一个社会如何对待长期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目光放远一点,比起条条框框和口号,真正能稳住国家的,是制度的透明与公正,以及对人的持续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