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个短视频,网约车司机吐槽 “找活难,缺社会资本”—— 你没听错,连基层劳动者都在不自觉用社会学概念了!可为啥转头选专业时,家长还在劝 “别学文,没前途”?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
南京大学陈家建教授的一番话,戳中了文科的最大尴尬:文科越来越重要,但文科的研究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这矛盾到底咋来的,学文科的人又该咋破局?
先搞懂:为啥说文科 “越来越重要”?
不是文科生自吹,是社会真离不开它。
你每天关心的事,几乎都和文科挂钩。担心养老?这是家庭社会学的范畴;吐槽就业内卷?“内卷” 本就是社会学概念;讨论怎么缩小收入差距?得靠社会分层研究找答案。连国家提的 “社会治理”“乡村振兴”,背后都有文科知识在支撑。
就像陈教授说的,现在是社会变革 + 技术变革的双重时代。城市化、老龄化、AI 冲击,这些都不是纯技术能解决的 —— 技术能造养老机器人,但怎么让老人愿意用、社区怎么适配?还得靠文科来琢磨人的需求、社会的规律。说白了,文科是帮我们 “看懂世界” 的工具,没它,面对复杂社会只会一脸懵。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
再追问:为啥文科研究 “越来越不重要”?
尴尬的点就在这:大家天天用文科知识,却不信专业的文科研究。
原因有两个,一个怪外界期待,一个怪学科自身。
- 外界期待太高,文科常 “接不住”
- 人们对理工科没那么多急功近利的要求 —— 没人会催物理学家明天就搞出突破。但文科不一样,它跟生活太近了,大家盼着它立刻解决养老、就业这些痛点。一旦研究没及时回应,质疑声就来了:“学文的净说空话,有啥用?”
- 文科研究自己 “走偏了”
- 这是更关键的问题。一方面,有些研究只盯着学术圈的 “小圈子”,为了发论文而写论文,跟社会现实脱节 —— 老百姓关心社区治理,他却在研究 “某理论的文本解读”,谁会信?另一方面,不少研究流于 “空泛议论”,没有扎实的数据和实证支撑,跟网友在评论区的吐槽没啥区别,这样的研究,怎么让人觉得 “专业”?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
最后支招:文科人该咋做,才能打破尴尬?
陈教授给了条明路:专业知识 + 公共精神,缺一不可。
先说 “公共精神”。文科研究不能只躲在象牙塔里,得盯着真问题。养老保障、社区治理、婚姻家庭这些大家关心的事,才是该深耕的领域。就像范仲淹说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文科人得有这份情怀,研究真能帮到社会的课题,才不算白学。
再讲 “专业知识”。光有情怀不够,得有硬核方法。比如聊社区治理,不能只说 “要好好管”,得像社会学那样,做全国数据调研、蹲点个案分析,算出 “一个社区需要多少工作人员、多少预算”,这样的结论才站得住脚,才对得起 “专业” 二字。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
其实对选专业的人来说,现在学文科反而是个机会 —— 社会越复杂,越需要能看懂它的人。但前提是,别把文科当 “轻松专业” 来混,得沉下心学真本事,盯着真问题。
你身边有没有学文科的朋友?他们现在过得咋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让更多人看到文科的真实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