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爷,您也是O型血啊?人家都说O型血的人最健康,活得最长,我还一直羡慕呢!”72岁的刘大爷坐在体检中心等候区时,身旁好友忍不住攀谈起来。刘大爷憨厚一笑,却有些心虚:“我也听说过,但最近血压总有点高,咋还老头晕?”医生查阅体检报告后摇头:“其实,‘O型血最长寿’只是个误区。最近新发布的研究,反而发现O型血的人有1个健康陷阱,很容易被大家忽视。”
![]()
你听说过“血型决定寿命”吗?网络上关于O型血长寿的说法屡见不鲜,许多人甚至相信自己出身就带着防病‘金钟罩’。但事实是,O型血既不是“万能防护”,更非“健康保险”;一项涵盖全球超过13万人的流行病学分析,彻底戳破了这一流言。O型血的一项特有风险,或许正悄悄影响你的身体。到底是什么?尤其是你往下看到第3点,可能会彻底改观!
O型血的人数量众多,占我国人口约33%,但是否真的和长寿、远离疾病有关,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专家陈医生表示,比如日本、欧美多项大型随访研究均显示:O型血人在某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上略低,如幽门螺杆菌、登革热等,因为他们的血细胞表面抗原结构特殊,对部分病原抵抗力较强。谈到寿命长短,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O型血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癌症等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风险。美国哈佛医学院一份超过11年对6.2万人的队列研究明确指出,不同血型间总死亡率差异微小,结论并不支持“血型定寿命”的说法。
![]()
进一步分析发现,医学界普遍认为遗传、饮食习惯、慢病管理、生活方式才是影响寿命的根本因素,血型只是体质的特征之一,绝不是决定因素。
虽说血型本身没有“护身符”,但对O型血人群而言,有一项公认的隐性健康风险不得不小心,那就是真实存在的易感染性及抗凝屏障弱点。具体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O型血人群的凝血功能略弱。研究显示,O型血人血浆中的第Ⅷ因子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浓度低于其他血型,这两项凝血蛋白水平可低至比A型血、B型血少20%-30%,因此出血倾向明显增加。在发生外伤、手术时,O型血人出现“止不住血”、口腔牙龈出血等情况的概率更高。
![]()
女性O型血更易出现月经量偏多。2022年中华医学会一项围产期女性研究发现,O型血女性较非O型血女性出现月经过多的概率高出约18.7%。部分O型血妇女容易因月经反复失血,进而诱发缺铁性贫血,长期如此影响抵抗力和身体活力。
内脏出血风险增高,特别是老年人。有研究统计,O型血老人因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意外入院的比例高出A型血约13.2%。这类“容易被忽略的小出血”,正是造成中老年人突然虚弱、头晕乏力、慢病加剧的幕后隐患。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O型血人一旦有创伤或慢病,希望依靠“好血型保长寿”,结果事与愿违——忽略这一隐性危险,损失更大。如果你身边也有O型血家人,尤其是中老年,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所有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血型,但主动掌控健康风险、科学防护非常重要。专家提供了三条切实建议——帮你把隐藏风险降到最低:
定期检测凝血指标,血常规+凝血四项要关注。尤其是O型血群体,定期查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小病酿大祸。
养成预防出血的好生活习惯。比如刷牙选择软毛刷、避免频繁挖鼻孔、适量补充铁和维生素C、饮食上多吃深色蔬菜、瘦肉、动物肝脏等,有助于减少贫血和意外出血风险。
![]()
家有O型血老人,更要谨慎服用抗凝药及“洋补品”。不少老人会习惯性吃“鱼油”、阿司匹林等保健品,但O型血较易出血,务必遵医嘱,不要擅自“以药养生”。
总之,血型不是万能盾牌,也不是健康灾难的代名词,O型血虽有一定优势,但必须警惕它的易出血隐患。建议千万不要把“血型决定长寿”当成理所当然,更不能拿它当做懒于健康管理的理由。
健康,其实藏在日常的每一次自查、每一个科学选择里。O型血人群更需留意身体信号、定期体检,才能更安心守护长寿。
本文观点基于权威数据和临床经验,但每个人体质不同,具体健康状况仍需到正规医疗机构面诊检查,切不可盲目自诊自疗;健康科普仅作参考,实际效果受多因素影响,建议个性化管理。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