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一大早,第七届天津大学“海棠杯”校友创新创业大赛开赛。一组组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津大学校友创业团队陆续登台,面向评委和投资人慷慨激昂的陈述自己的项目和未来愿景。
![]()
比赛现场
看着一批批年轻的创业者登台亮相,天津大学校友、华芯(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陈东华感慨万千。
“2020年,5年前,第二届海棠杯,就是我站在这个舞台上,向大家介绍我们自己的创业项目。”
那一年,陈东华和团队一起夺得了总决赛初创组的特等奖。
“现在想起来,那一刻改变了很多事。”
![]()
陈东华
0 1
自掏腰包,寻找改变世界的方向
华芯(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天津的前沿芯片企业,专攻用于导航等领域的高性能MEMS(微机电系统)惯性传感器芯片的设计与制造,年产能超过100万片;
这也曾是一个貌似寻常的硬科技初创团队——在产业园区租下几个共享办公位,创始人自掏腰包维持团队运行。
从融资屡战屡败,到企业估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华芯(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只用了六年,而快速成长背后所依靠的,正是天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的赋能与支持。
![]()
创业早期陈东华在路演现场
2000年,陈东华考入天津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时就很不“安分”——尽管学业繁重,但他仍然用课余时间自学当时刚刚流行的多媒体动画技术,希望以此创办网站,赶上当时国内的互联网大潮。硕士毕业后,他进入北京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却仍在2015年放弃了高薪,和自己的本科室友一起在天津创办无人机企业,并大获成功。就在团队正在享受胜利的喜悦时,陈东华却作出决定:再次辞职创业。
“我一直在寻找新的方向,那些看起来能够改变世界的方向,当时无人机浪潮苗头已经出现,但是其中的关键部件——MEMS芯片不仅市场规模大,增长快,而且一直很依赖进口。恰好这个领域又是我的老本行。我就想和其他几名合伙人一起,做一些事。”
MEMS,是微机电系统的简称。这种芯片同时搭载了电子计算电路和微型机械电路,可以有效感知加速度、位移、航向等参数,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导航、姿态调整等应用,堪称无人机等设备的“小脑”,2024年市场规模超千亿元。但在5年前,这一关键元件进口依赖度超过60%。
“国产化替代和快速增长的汽车自动驾驶、无人机规模,意味着未来将产生庞大的市场需求,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然而,MEMS芯片的设计与制造是一个硬科技领域,突破后的确会产生巨量规模的机遇,但前期投入却是庞大的。华芯科技的初创团队在技术上有充足的准备和信心,但却几乎没有融资经验,所以一上来就陷入了“钱” “慌”。
“当时我们在生态城租了两个很小的共享办公区,物料、差旅费甚至是人员工资都是我和CFO自掏腰包。为了省钱,我们几个持有股份的创始合伙人都决定不拿工资——这样的日子过了整整8个月。”
没工资拿的日子,大家压力都很大——陈东华的压力尤其大。
“一方面,我很担心团队的凝聚力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垮掉,另一方面,融资进行的很不顺利。”
2019年的时候,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理念并不流行。像MEMS这样的硬科技项目因为回报周期长,风险大,并不是很受资本方青睐。因此,尽管陈东华特地邀请自己有融资经验的师兄弟协助打磨了自己的商业计划书,前后迭代了一百多版。但是还是没能打动投资人。
“那段时间我前后接触了不下200位投资人,往往是见的时候激情澎湃,聊完就情绪低落。”
“我们只能开玩笑地安慰自己说:‘没事,这个投资人不懂我们,也许下一个投资人就投我们了’、‘投资人不懂我们,即使他给我们钱,我们也不能要’。”
就在此时,陈东华了解到,母校天津大学正在举办第二届“海棠杯”校友创新创业大赛,以比赛发掘和培育优质项目成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东华报名参加,并做了积极的准备,随后一举夺魁。大赛结束后不久,自己的师兄庞瑞坤找到了陈东华。
“师兄当初帮我打磨过商业计划书,对我们的项目很了解。但是当时他还在其他基金公司。2019年北洋海棠基金创立,他也加盟了。然后就带队到我们这来考察。”
庞瑞坤看到的,是一个极其简陋的办公室里,一支朝气蓬勃不怕困难的队伍正在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把理想推向实现——没有资金对芯片做流片,就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完善设计;没有报酬,却仍然以加班加点为常态。这样的氛围打动了基金管理方。
“我们的目标,就是与改变世界的中国科创新锐同行。” 天津大学宣怀学院院长、北洋海棠基金发起合伙人、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说。
很快,北洋海棠基金迅速对华芯进行了种子轮投资,金额500万。
“团队每个人都非常激动。”陈东华说:其实这笔钱还是不够支撑我们的流片,但是大家高兴的地方在于,我们终于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证明我们的道路走得通。”
北洋海棠基金发起的融资仍在继续。两个月后,陈东华带着商业计划书与多支基金投资负责人集中接触,并很快就下一轮的投资额度达成了共识。
华芯拿到的天使轮融资高达2500万。利用这笔钱,华芯完成了产品设计和定型,建立了生产机构,企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下一个瓶颈就要来了。“陈东华说。
0 2
“我遇到一个合适的人,你们要不要聊一下?”
模拟IC是整个MEMS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而随着芯片技术迭代,团队发现,这一部分设计成为了芯片设计的短板。
“我们团队几名合伙人,对这个领域都不是专家。我们急需这方面的技术力量。”陈东华说:“而且,我们希望这位人才能和我们一起成长,换言之,不仅有过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共同的理想。”
“最后,现阶段的薪水不要太高,”陈东华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可以给期权,但是确实给不起太高的薪水。”
这样的要求显然很难通过常规的招聘渠道解决。一年半的时间,团队面试和接触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始终不能如意。眼看性能瓶颈越来越明显,陈东华有些着急。就在这时,他接到了投资人的电话。
“天创资本的投资负责人,也是天大的师弟找到我,说‘师兄,你要的人我这里接触到一位:在摩托罗拉工作了十多年,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毕业,你们要不要见一见?’”
陈东华用一拍即合来形容这一轮有些特殊的面试。
“面试一共进行了两轮,第一次是对接各自的需求,我们当时就觉得非常契合,所以第二次就直接就聊待遇。”陈东华说:“第二次直接就进入具体细节的对接,包括待遇、分工。一个月后他就入职了。”
当时,华芯正在产品国产化的关键阶段,需要彻底改变原有的芯片架构——这等于将芯片重新设计一次。
“其实他并没有在传感器芯片的环境下设计模拟IC的经历,所以对他来说,这个工作也是个新的挑战。但是他表现出来的是强烈的兴奋。实际上,他在工作时间处理业务相关的问题,业余时间就还拿来学习。我们经常是到了晚上,他突然在群里扔出来一个资料,说我们可以考虑这个技术、这个思路。”
陈东华再次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一年后,新的芯片流片成功,产品终告问世。
“直到今天,他负责的这个部分仍然是我们的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陈东升说。
经过六年发展,华芯智能已成长为估值超10亿元,拥有超100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硬科技企业,核心产品实现供应链100%国产化。
![]()
华芯天津工厂
![]()
![]()
华芯部分产品
“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中国所有的无人装备都能用上我们的MEMX传感器,成长为中国的MEMX传感器专家!”谈起未来,陈东华野心勃勃。
0 3
发起《碳湾倡议》,让碳湾从渤海之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天津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始终以“兴学强国”为使命。130年来,天津大学穷学理、振科工,在化工、材料、能源、半导体、设备及仪器等关键领域积淀了深厚的科研实力与顶尖人才资源。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领导者,天津大学正为国家创新创业事业持续注入新动能。
依托天津大学坚实的创新创业根基,并借鉴硅谷的成功范式,从2019年到2025年,天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经过6年探索,逐步形成以北洋海棠基金、天津大学科技园、宣怀学院/创业知本社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三大支柱”。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耦合,他们不断汇聚开放性的创新创业资源,用基金推动创业,用创业留住人才,用大赛发现项目,用宣怀学院培养种子,用科技园进行孵化,再用创新创业生态聚集,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的天大模式——
一年一届的天津大学“海棠杯”校友创新创业大赛,自2019年起已连续举办7届,累计吸引来自18个省市的近1200个硬科技创业项目参赛,累计获得融资超50亿元,整体估值近500亿元; 北洋海棠一期基金规模1亿元,累计投资17个项目,如今已构建起总规模近100亿元的创投基金群;天津大学科技园载体面积 21875.78㎡,注册入驻企业106家,累计营业收入6.2亿,纳税约 1200万……
“未来5年,我们力争在天津打造不少于40万㎡的创新创业载体,吸引500家科创企业入驻,招引和孵化30家科技成长性企业,孵化10家独角兽企业,汇聚1万名以上优秀大学毕业生留津创业。” 北洋海棠基金发起合伙人、天津大学宣怀学院院长、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说。
如今,这一探索又在融入新内涵——2025年1月,在天津大学第八届创新创业新年论坛上,天津大学校友企业家首次提出了“碳湾”构想,得到了学界、产业界等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碳湾”,既取自天津环渤海湾的地缘意象,也巧妙呼应碳元素的化学符号“C”,寓意这里将成为碳科技创新的聚集港湾和孕育之地。
![]()
利安隆董事长、北洋海棠基金发起合伙人、天津大学宣怀学院院董李海平首次提出“碳湾”构想
2025年9月30日,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天津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大会暨校友企业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家俊、利安隆董事长李海平领衔29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青年创业者在会上共同签署《碳湾倡议》,并面向全球科学家、投资家、企业家与青年创业者,发出邀约——成为“碳湾倡议全球共同发起人”
![]()
《碳湾倡议》首次提出,要以碳生态为起点,赋能每一份创新创业充分的营养,让“碳创意”破土、“碳企业”生长、“碳产业”成林,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的“天大+碳湾”模式,展望人类未来生命科学的新纪元,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天大方案”!
他们坚信,当每一份碳智慧在此汇聚,当每一项碳科技在此突破,当每一个碳梦想在此成真,碳湾也将成为践行中国“双碳”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引领智能化与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名片。
![]()
记者 | 郭曦然
编辑 | 马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