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法国总统马克龙于2023年9月24日宣布将在年内撤出在尼日尔的驻军时,尼日尔首都尼亚美街头出现了这样一幕,军政府的支持者站在街头,挥舞着尼日尔、中国和俄罗斯三国国旗,庆祝赶走法国驻军的重要胜利。
法国如何在西非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中俄又为何成为非洲争取独立与发展的重要伙伴?实际上半个多世纪以来,中俄曾多次帮助非洲国家摆脱欧洲殖民者的控制。而法国在非洲的殖民遗留问题,还要从其对待殖民地的独立逻辑说起。
虽然法国在殖民时代多次受制于日不落帝国英国,但因其踏入殖民事业的时间极早,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前半叶,法兰西依然是仅次于英国的全球性殖民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兰西的殖民事业达到巅峰,这个在六大洲都拥有军事基地的庞大殖民帝国,总面积多达1290万平方公里。尽管与英国相比稍有逊色,但英法两国在当时殖民国家中,无疑是遥遥领先的第一梯队。不过,这两个殖民帝国日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核心原因便在于它们对待殖民地的根本逻辑存在差异。
![]()
英帝国之所以能在日后相对平静地解体,根源在于其较早开始向联邦制转变。19世纪后半叶以来,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一系列英国殖民地,在英国政府推动下逐步转变为具有一定自治权的自治领。尽管自治领的设置最终加速了帝国解体,却大大减轻了英国政府的统治负担,同时也避免了在帝国国力下滑时,殖民地与本土爆发直接冲突。
然而,与英国相对放手的策略不同,法国对殖民地的控制欲要强得多。在法兰西殖民帝国的扩张过程中,法国政府始终以本土延伸的心态对待新征服的殖民地。自1830年入侵阿尔及利亚起,广阔的法属非洲地区就被视为法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国几乎从未考虑过在殖民地内建立具有自主治理能力的政权;但反过来讲,法国也没有像英国那样,对殖民地原住民抱有根深蒂固的制度性歧视。在法国政府的官方表述中,无论是法国本土的白人,还是殖民地的黑人,都被定义为法兰西人;无论是本土的巴黎、诺曼底,还是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西非的贝宁,只要属于法兰西殖民帝国的范围,就被宣称是法国内部平等的组成部分。
从表面上看,法兰西殖民帝国似乎是一个平等的政治实体,但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了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原住民,根本无法在殖民体系内与富裕的本土居民平等竞争。因此,法国这种表面平等、实质剥削的制度,始终无法让殖民地原住民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是法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法国表里不一的殖民统治忍无可忍的非洲人民,终于大规模走上了追求民族独立的道路。
![]()
法国在二战初期的溃败投降纳粹德国,严重损害了其殖民帝国的威信。二战结束后,刚刚复国的法兰西很快就面临殖民帝国即将解体的现实。然而,海峡对岸的英国能够和平允许印度等前殖民地独立,将殖民地视为本土延伸的法国,却不愿轻易接受帝国解体的命运。法国战后与殖民地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爆发于法国与越南之间。
二战期间,法国在日本的武力胁迫下,被迫将印度支那(殖民地交给日本统治。但日本战败后,法国却试图重新恢复对越南的殖民统治。1946年12月,法越战争正式爆发。当时的法国虽刚经历战火洗礼,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外界一度认为越南很难战胜前宗主国。然而,此时的世界已不再是19世纪殖民国家横行的时代。二战结束后,英法殖民帝国的敌人不仅有追求独立的殖民地人民,还有希望建立新国际秩序的美国、苏联与中国等新兴大国。在法越战争中,中国与苏联的支持成为关键因素,最终促使法国于1954年战败,其在中南半岛的百年殖民经营也宣告破产。
在法国人看来,中国出于维护地区和平与自身安全的需求,不得不帮助越南赶走西方殖民势力;苏联则基于战略利益考量,希望争取越南的支持。因此,他们认为放弃越南后,中苏不会再对法国的殖民统治发难。然而,法兰西殖民帝国的噩梦才刚刚开始。法越战争以越南胜利告终后,法国其他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也迅速升温,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占其殖民帝国面积超八成的非洲殖民地。
![]()
让法国最心寒的事情,发生在法越战争结束的同一年,1954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揭竿而起,未与法国政府协商便打响了追求独立的第一枪。在法国看来,阿尔及利亚是其征服非洲的起点,对当地的开发与建设也几乎按照法国本土标准推进;经过长达100多年的统治,仅在阿尔及利亚生活的法国移民就超过100万。在法国政府眼中,这个与本土隔海相望的殖民地早就是法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阿尔及利亚趁帝国虚弱挑起分裂,简直是白眼狼行为。
恼羞成怒的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期间,一度调集超过40万兵力围剿反抗武装;为防止当地民众支援革命者,还强迫200万阿尔及利亚人从家乡迁入法国控制的大城市。然而,这种强硬的军事镇压与蛮横的迁移政策,不仅没能消灭反抗力量,反而彻底激发了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意识,唤醒了那些曾被法国殖民逻辑洗脑的民众。
此时的国际环境与法越战争时如出一辙:为支援阿尔及利亚的独立事业,以中苏为首的多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都给予了阿尔及利亚不同程度的帮助。1962年,阿尔及利亚革命取得全面胜利,法国在经历近十年的武装对抗后,不得不承认阿尔及利亚为独立国家。中苏在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中的支持,再次让法国殖民帝国记恨,但对当时以阿尔及利亚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追求民族独立是“永恒的正义”。1971年,为回报中国在独立战争中的支援,阿尔及利亚带头提出两阿提案,最终帮助新中国成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是法兰西殖民帝国崩溃的关键节点,但并非终点。在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期间,迫于其他非洲殖民地的压力,法国从1956年推出框架法开始,不得不逐步赋予殖民地人民有限的政治权利。然而,此时非洲人民的追求已不再是“法国影响下的有限独立”。随着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修改宪法,允许殖民地自行制定宪法,法属非洲国家纷纷宣布独立,如今公然与法国叫板的尼日尔,便是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殖民地独立浪潮中的一员。
法兰西殖民帝国第一次崩溃后,曾帮助第三世界解放的中苏两国,确实将关注重点从对抗法国殖民统治转向其他领域。冷战中后期,中苏虽基本不再直接介入前法属非洲国家的内部事务,但从未中断对尚未完全独立的非洲国家的帮助:苏联与古巴曾支持安哥拉的独立运动,中国则在非洲东南部投资,帮助刚独立的坦桑尼亚与赞比亚修建了坦赞铁路。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前夕,在非洲人民的不懈奋斗与中苏两国的支持下,非洲大陆几乎所有国家都获得了政治独立。
然而,非洲的解放并不彻底,尽管大多数非洲国家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它们在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建立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多延续了西方殖民者的安排与设计。因此,即便获得独立地位,许多非洲国家仍难以完全摆脱西方殖民者的隐性控制,其中以法国前殖民地为主的西非国家尤为明显。由于法国在殖民时代从未培养殖民地人民的自主治理能力,最终导致西非殖民地的独立流于形式,其政治制度与经济体系至今仍带有浓重的法国色彩。
![]()
时至今日,两种非洲法郎仍是西非、中非地区的主要流通货币。作为使用非洲法郎的配套条件,法国虽承诺保障非洲法郎与欧元的自由兑换,却要求使用该货币的非洲国家将外汇储备的50%上缴法国国库,这种不平等的货币安排,让法国至今仍能控制西非的经济命脉。为维护在非洲的利益,法国还在非洲多个国家的军事基地部署了约6000名驻军。
进入21世纪后,逐渐适应现代社会、寻求自主发展的非洲国家发现法国的影响力依然根深蒂固,旧殖民帝国的阴影仍是阻碍非洲实现完全自主发展的绊脚石,这正是2023年西非多国发生政变的重要内在原因。
![]()
冷战结束后,聚焦于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的中俄,虽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大规模支援非洲的独立运动,但两国曾对非洲的帮助深入人心,且从未减少对非洲大陆的投资与关注。与之相反,以法国为代表的旧时代殖民者,至今仍在以各种方式维护其在非洲的既得利益,站在非洲追求完全自主发展的对立面。因此,当马克龙宣布计划从尼日尔撤军时,欢欣雀跃的尼日尔民众打出中国与俄罗斯国旗,也就不足为奇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