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小石头”——耳结石,虽不会危及生命,却可能让人备受耳部不适的困扰。很多人疑惑,耳屎怎么会变成“结石”?其实,耳结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其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
一、耳结石的“前世今生”:从耵聍到结石的转变
1.耵聍的正常状态
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成分包含油脂、蛋白质、脱落的上皮细胞等,呈淡黄色。它像“耳道卫士”,能黏住灰尘、细菌,防止异物入侵,还能保持耳道湿润。
2.耵聍的两种形态
干性耵聍质地较干,呈片状或粉末状,容易随咀嚼、说话脱落;湿性耵聍较黏稠,呈糊状,流动性差,更易在耳道内留存,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正常差异。
3.结石形成的临界点
当耵聍无法正常排出,在耳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就会逐渐浓缩、变硬,形成块状物——耳结石。小则如米粒,大则可能阻塞整个耳道。
二、耳结石形成的四大核心原因
1.分泌“超标”
外耳道受刺激时,耵聍腺会“加班工作”。比如用棉签、指甲频繁掏耳,会划伤耳道皮肤,引发炎症反应,刺激耵聍腺分泌增多;长期处于粉尘多、油烟大的环境,耳道受异物刺激,也会促使耵聍分泌亢进。
![]()
2.排出“受阻”
耳道结构异常是天然障碍,如外耳道狭窄、弯曲,会阻碍耵聍随动作自然脱落;长期戴入耳式耳机、助听器,相当于给耳道“加了盖子”,既压迫皮肤又阻挡耵聍排出,使其在耳道内“堆积成山”。
3.异物“助力”
头发丝、沙粒等异物进入耳道后,会与耵聍黏合在一起,形成“核心”,让更多耵聍附着其上,加速结石的形成和增大。
4.疾病与年龄“添乱”
外耳道炎、湿疹等疾病会导致耳道皮肤肿胀、脱屑,耵聍排出通道变窄;老年人耵聍腺萎缩,分泌物变稠,且耳道肌肉松弛,排耵能力下降;儿童耳道窄小,家长若盲目掏耳,易将耵聍推至深处,这些都可能引发耳结石。
三、耳结石形成过程中的“预警信号”
1.初期轻微不适
结石较小时,可能仅感觉耳朵偶尔发痒,或有轻微异物感,尤其在侧睡压迫耳朵时明显。
2.中期阻塞感
随着结石增大,会出现耳朵发闷,像塞了棉花,听声音有点模糊,咀嚼时可能听到“沙沙”声。
![]()
3.后期明显症状
结石完全阻塞耳道后,听力会下降,还可能出现疼痛——咀嚼或触碰耳朵时加重,若合并感染,会有流脓、异味等表现。
四、哪些人更容易“招惹”耳结石?
1.掏耳爱好者
频繁用工具掏耳,看似“清洁”,实则干扰耳道自洁功能,还可能将耵聍推向深处,增加结石风险。
2.耳机“不离身”者
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耳道处于封闭环境,耵聍排出受阻,且耳机摩擦耳道皮肤,易刺激耵聍分泌。
3.特殊职业人群
矿工、厨师、理发师等长期处于粉尘多、油烟大环境的人,耳道易受异物刺激,耵聍分泌增多,更易形成结石。
4.老年人与儿童
老年人耳道功能退化,耵聍排出能力弱;儿童耳道窄,家长若护理不当,易导致耵聍堆积。
五、如何斩断耳结石的“形成之路”?
1.减少不必要的掏耳
耳道有自洁能力,多数耵聍会自行排出。若外耳道口有少量耵聍,可用干净棉签轻轻擦拭,避免深入耳道。
![]()
2.科学使用耳部设备
戴耳机时选择合适尺寸,每次佩戴不超过1小时,取下后让耳道通风;定期清洁耳机耳塞,减少细菌滋生。
3.特殊环境做好防护
在粉尘多的地方戴耳塞,游泳或洗澡后及时擦干耳道口,避免潮湿引发炎症。
4.定期检查
老年人和儿童可每3-6个月让医生检查耳道,及时清理过多耵聍,防患于未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