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谈到一个话题:中国还能不能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阶段。
他认为能,因为有后发优势。
什么是后发优势?主要说的是技术创新上1-100的突围,这也可以说是成本优势,0-1是百年环境培育出来的,在资本投入上成本也高;而 “1-100” 的突围是应用性创新,成本要求较低。DeepSeek 就是典型的例子,老话叫 “后来者居上”。
![]()
林先生的后发优势很好地解释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受益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与科技,做了一个后来者居上的“士兵突击”;但是,这种后发优势随着全球市场的规则重构,已经进入尾声。
林先生认为中国仍有极大的后发优势,有两个支点,一是人均GDP还很低,二是人才基数很大。
先看第一个支点:人均GDP。
中国的人均GDP与美国比,差距还非常大,中国的人均GDP不到美国的20%,这说明生产效率还很低,部分地也说明技术利用率还很低。但人均GDP低不等于后发优势强,生产效率低也不等于1-100的突围技术创新不够醒目,再好的技术创新,最终要以体制机制的形式来推动经济的高增长;所以才有了杨小凯的“后发劣势”,杨先生认为后来者居上有两个层面上的问题,技术的模仿与制度的模仿,技术的模仿比较容易,制度的模仿比较困难。
![]()
其实,林毅夫的后发优势与杨小凯的后发劣势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既有相互为用的一面,也有超越的一面,中国1-100突围的成功,恰好是举国经济的优势,与制度模仿没有必然关系;但要想做0-1的突围,就会引导出杨小凯的“后发劣势”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驱动力是竞争,竞争的目的性是效率。
中国经济现在要探讨的,不是 “还能不能进入新的高速增长阶段”,而是 “怎样才能实现高速增长” 的问题。中国从1-100的后发优势已经快顶破天了,哪还有什么优势?WTO时代已经落幕,特朗普2.0将封锁对中国的0-1的输出,竞争性决定了中国恰好要放弃在“后发优势”上躺赢的心态,要付出高成本,做0-1的突围。
![]()
也就是说,要做好长期主义的准备。
林先生的第二个理由是中国是人口大国,出现创新型人才的概率虽然低,但人才的数量非常大,这说的是基数优势,这很有道理,但也不能绝对化,14亿人口基数很庞大,不等于按平均水平中国可以拿到五人之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人口论的推断本身就是一个低级误区。
中国经济能不能实现高增长,关键不是继续在1-100的突围上躺赢,更不是去和印度拼人口,印度出生率远高于中国,但中国的GDP是印度5倍,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人口四倍,GDP已经从高峰期的77%,降到了2025年的63%。
中国的未来在长期主义,短期内不再追求高增长,这是一个清醒的选择。
后发优势说到底是一个短期视角,如果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那一定不是因为林先生的后发优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