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红军城 - 季米特洛夫地区已然成为俄乌冲突的焦点之一。俄罗斯国防部透露,有 5000 多名乌军被紧紧包围在此。综合各方消息分析,被围的乌军是乌克兰第 7 集团军下辖四个作战旅的残余部队,具体人数虽不详,但局势已万分危急。
![]()
这四个旅各具特点,处境也大不相同。第 25 空突旅犹如困在绝境中的孤军,处于季米特洛夫东南部位置,距离包围圈缺口最远,撤退的希望极为渺茫,仿佛是被命运遗弃在黑暗角落的战士,只能独自面对数倍于己的俄军压力。第 155 旅在红军城市区北部,第 79 旅在季米特洛夫南部,这两个旅在俄军的南北挤压下,已接近汇合状态,如同被挤压在狭小空间里的困兽,虽相互靠近,却也难以突破重围。而第 68 猎兵旅则相对幸运,距离包围圈缺口最近,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成为被围乌军中处境最安全的一支。
![]()
乌克兰国内舆论将红军城当前局势与阿尔乔莫夫斯克(巴赫穆特)、阿夫杰耶夫卡(阿瓦迪夫卡)及苏贾等战役相类比,并非空穴来风。回顾过往战役,在城市遭半包围后通过“瓶颈地带”撤离的战术,多次让乌军遭受严重损失。这种战术就像是在悬崖边上行走,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而最近几天,乌克兰媒体再次抛出“人员重于领土”的论调,这往往被解读为乌克兰准备放弃城池的前兆信号。毕竟,在战争中,有生力量的保存对于后续作战至关重要,若为了坚守一片即将失守的土地而付出惨重代价,无疑是得不偿失。乌军专家谢尔盖·弗莱什发文呼吁西尔斯基立刻放弃红军城,也正是基于这种对局势的理性判断。
![]()
指挥抉择:西尔斯基的增援与突围行动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西尔斯基,此刻正在红军城西面不远的赫里希涅坐镇第 7 集团军司令部,亲自指挥对红军城和多布罗皮里亚的反击行动。乌克兰媒体称,西尔斯基在赫里希涅集结了 2 万人的增援部队,其目的明确,一是要撑开红军城和罗金西克之间的缺口,夺回红军城和季米特洛夫;二是最次也要帮助红军城包围圈内的数千乌军安全突围出去。这一决策体现了乌军高层在困境中试图扭转局势的决心。
![]()
然而,战争的局势往往充满变数。幸运的是,10 月 30 日夜间,两个旅的乌军成功逃出红军城包围圈。乌媒记者 10 月 31 日早上报称,乌军第 32 机械化旅的残余部队已成功从波克罗夫斯克(红军城)北部撤出,与突围成功的第 68 猎兵旅汇合后,一起部署在赫里希涅。这两个旅的夜间撤逃,几乎没有遭到俄军阻击,等俄军发觉时已经晚了。但这里不得不提及乌军第 32 机械化旅,这个旅堪称典型的逃兵旅。该旅遭到俄军重创后,未经允许撤退而且不通知附近的兄弟部队,直接导致乌军第 25 空突旅陷入俄军包围。此后,第 32 机械旅的残部一路向西逃窜,直到 30 号晚间突围成功。这种不顾大局的行为,虽然让自身暂时逃脱了危险,但却给其他部队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也反映出乌军内部在面临绝境时的混乱与无序。
![]()
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西尔斯基的增援行动和部分部队的突围行动,是一场复杂的博弈。增援部队能否成功打开缺口,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兵力和装备,还受到俄军防御体系和火力的制约。而突围部队能否安全撤离,除了要避开俄军的耳目,还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和后勤保障。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