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9月27日联合国大会现场,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突然提议,支持印度和巴西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这番看似为"全球南方"争权的表态,却在各方引发复杂反应,美国态度微妙,中国保持克制,而印巴两国虽被"提名"却清楚现实障碍重重。
俄罗斯为何此时抛出这个议题?这场提议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
编辑:bhl
孤立之下的"改革牌"
俄罗斯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提这个议题?先看看它当下的处境。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朋友圈明显缩水。西方的制裁一波接着一波,外交空间越来越小。
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急需找机会重新拉拢人心、扩大影响。联合国改革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成了一个切入点。
![]()
说白了,这招一箭三雕:逼美国表态、抢舆论高地、给自己拉盟友。这算盘,门儿清。
为什么偏偏选中印度和巴西?背后全是实打实的利益捆绑。
印度从俄罗斯买武器,买到什么程度?S-400防空导弹、苏-30MKI战斗机、T-90主战坦克,几乎把俄罗斯军工的家底都搬了一遍。
![]()
更关键的是,俄乌冲突后,印度不仅没跟着西方制裁,反而把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比从不到1%飙到20%以上。这不是一般的"支持",这是在输血。
巴西那边也不简单。之前博索纳罗当总统的时候,顶着西方的压力跑去俄罗斯访问,普京特意用"小方桌会谈"招待他,外交礼仪上给足了面子。
在联合国里,巴西好几次在关键投票上站在俄罗斯这边——西方提出的谴责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提案,巴西要么投弃权票,要么直接反对。
![]()
现在俄罗斯喊着支持印巴入常,实际上就是"投桃报李"。想在拉美地区找个能替自己说话的国家,毕竟拉美一直是美国的"后花园",能把巴西拉过来,等于在美国家门口插了个楔子。
俄罗斯这招稳赚不赔:口头表态不花钱,还能落个"支持全球南方"的好名声。但能不能真成?那得问问中美答不答应。
![]()
谁都不想松手的那张牌
俄罗斯算盘打得精,但能如愿吗?关键还得看中美的脸色。
这两个大国,会真心支持印巴入常吗?想都别想。
先说中国。表面上没明确反对,但也从没说过"支持"。为啥?
![]()
中印边界问题至今没解,两国在藏南地区的摩擦不断。印度这些年还在美国的"印太战略"里越走越远,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
让印度进了五常,万一它在联合国里处处跟中国对着干,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中国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保留,既不当"拦路虎",也不轻易交牌。
再看美国。嘴上说得好听,"支持印度发挥更大作用",但一涉及给印度否决权,立马就打太极。
![]()
为啥?美国要的是"听话的队友",不是"抢话筒的老大"。
日本每年给驻日美军交2000亿日元"保护费",还跟着美国搞芯片封锁,这才是美国想拉进来的盟友。印度?现在还能用,但真给它平起平坐的地位,美国心里没那么乐意。
说到底,否决权就像游戏里的"一票否决"——谁握着这张牌,谁就是桌上的老大。让别人也拿上这张牌?那自己的话语权不就被稀释了?
![]()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五常,会轻易把手里最值钱的这张牌分出去吗?
数据也说明问题。五常GDP占全球40%,但人口仅占20%。印度有14.3亿人口,占全球近两成,却没有否决权。非洲54个国家,占联合国会员国近三分之一,安理会里连一个常任理事国都没有。
代表性不足是事实,但权力格局的历史惯性更强。中美不点头,改革就是空谈。
但问题还不止这些。即使中美都松口了,改革就能成吗?制度设计本身,就是第一道过不去的坎。
![]()
80年未破的铁笼子
中美态度已经够复杂了,但即使它们都点头,改革就能成吗?别急,还有更硬的骨头要啃。
制度这道坎,才是真正的铁笼子。
联合国宪章第108条写得明明白白:要改安理会,得过两关。第一关,三分之二的会员国投赞成票。第二关,五个常任理事国全部点头。
![]()
哪关过不了,都是白搭。更关键的是,五常里只要有一个说"不",改革就黄了。
这就是"一票否决权"的威力——不是为了推动什么,而是为了锁住权力格局。
地区层面的反对声音更直接。巴基斯坦跟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常年掐架,你让印度进五常?巴基斯坦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
拉美那边也不消停。阿根廷一听说巴西要入常,立马表态:"凭什么是巴西?我们也要平等待遇。"墨西哥也不乐意,觉得巴西代表拉美进去了,自己的话语权就被削弱了。
非洲更不用说。54个国家占联合国会员国近三分之一,可这么多年来,安理会里连一个非洲常任理事国都没有。
非洲联盟早就出台了《埃祖尔韦尼共识》,要求在安理会改革中必须给非洲至少两个常任理事国席位,而且要有否决权。
![]()
现在俄罗斯只提印度和巴西,压根没提非洲,非洲国家怎么可能答应?去年联合国大会上,非洲集团就明确表示,要是安理会改革不考虑非洲的诉求,它们就会集体反对任何扩容方案。
还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反扩常联盟"。一些国家认为,扩大否决权只会让联合国的效率进一步下降,而不是提升。
这种提议,历史上不是第一次。1990年代,日本觉得自己是第二大会费缴纳国,理应有一席之地,结果呢?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坚决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
2005年,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组成"G4集团",抱团推动入常,声势浩大,结果还是一场空。
从1945年到现在,80年了,安理会的结构一次都没变过。不是没人提,是真的动不了。
障碍这么多,改革这么难,那俄罗斯为啥还要提这茬?明知成不了,还要大张旗鼓地喊?
答案就在这——提议的价值,从来不在于改变现状。
![]()
不改规则,只撼认知
俄罗斯从一开始就没想真的推动改革成功。那它图什么?
外交姿态,战术操作,搅局价值——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拉夫罗夫这番话,更像是往平静的水面扔了块石头——不是为了排干水池,而是为了激起波澜,看看各方的反应。
![]()
用学术点的话说,这叫"外交工具化"。通俗点讲,就是把"改革"当道具用,目的不是改变规则,而是占据道德高地、拉拢盟友、逼对手表态。
对俄罗斯来说,这招稳赚不赔。
首先,占了"支持全球南方"的道义高地,打破西方给它贴的"孤立"标签。其次,拉住印巴两个有分量的国家,强化彼此关系。
![]()
第三,逼美国在"支持改革"和"维护现状"之间做选择——不管美国怎么选,都会露出真面目。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和巴西虽然清楚改革短期内不可能成,但这个"被提名"的状态本身就值钱。
对印度,可以在跟美国谈判时增加筹码:"俄罗斯支持我们,你们呢?"对巴西,可以在国内政治中彰显外交成就。哪怕最后没成,过程本身就是外交资本。
![]()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拉夫罗夫不是真想立刻改变规则,而是要让全世界知道——规则也不是不能碰。
这是一种战略信号:对美国说"你的霸权不是永恒的",对发展中国家说"我们有挑战现有秩序的意愿",对国际社会说"权力格局可以讨论"。
接下来会怎样?短期内,改革还是老样子——声音越来越多,但实质进展一点没有。
![]()
中期来看,全球南方国家的集体发声会越来越强,五常可能会做些小让步,比如增加几个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但核心的否决权体系?动不了。
长期呢?除非全球权力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比如五常之一衰落或自愿退出,否则这个"五常"的格局,还得再锁几十年。
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规则能不能改?短期内不行。但讨论本身,已经在悄悄改变认知。
![]()
结语
这场"五常变七常"的提议,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真的改变什么,而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外交操作。目的很明确:搅局,而非破局。
未来几年,类似的"改革"提议还会不断出现,但只要涉及核心权力的再分配,任何实质性突破都将遥遥无期。
学会区分国际政治中的"表态"和"行动",或许是看懂大国博弈的第一步。下一个被"提名"的,你觉得会是谁?
![]()
信息来源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