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当中国企业在中东、东南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往往遭遇一个棘手难题:当地钢材供应体系运转迟缓,成为项目进度的掣肘。
从需求提出到响应需耗时超过24小时,订单交付动辄拖延半个月,连最基本的钢材质量追踪机制都难以建立,严重影响工程节奏与成本控制。
那么,在中企出海浪潮中,谁能破解海外供应链中的这些“卡脖子”环节?
![]()
答案可能来自一家刚刚登陆港股市场的中国产业互联网企业——找钢集团(06676.HK)。它正将国内已验证成功的数字化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试图为中企海外采购构建一条高效、透明的钢铁通路。这家平台能否真正成为跨国项目的“稳定锚”?
要读懂找钢集团的国际化底气,必须回溯其在国内深耕十余年的转型历程。自2012年创立起,这家公司便聚焦于传统钢铁贸易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作为典型的工业必需品,钢材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剧烈,一天之内多次调价是常态;而供需双方分布广泛,信息不对称严重,一单交易往往需要反复沟通十几次才能敲定。
仅合同、发票、物流单据等文书对接流程,就足以消耗业务人员大半天时间,效率低下且易出错。
![]()
针对上述痛点,找钢集团打造了覆盖全链条的B2B数字交易平台,不仅实现买卖双方智能匹配,更整合了在线支付、仓储调度和物流配送系统,形成闭环服务生态。
在此过程中,平台累计沉淀超百万笔真实交易数据,涵盖不同规格螺纹钢的价格走势、区域库存变化趋势,以及上千家供应商的历史履约表现,逐步构筑起独特的“数据护城河”。
随着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些静态数据被转化为动态生产力。
找钢集团并未盲目投入自研大模型,而是选择以开源AI框架为基础,结合自身积累的产业语料进行定向训练,最终研发出专用于工业物资交易场景的“找钢产业AI”系统。
![]()
这套AI系统并非概念产品,而是深度嵌入实际业务流:其智能采购模块可自动分析客户需求并精准匹配可用库存,使原本平均耗时3天的采购周期缩短至24小时内完成。
自动化跟单机器人采用RPA技术处理订单文件,识别准确率高出人工操作13个百分点,大幅降低出错率;客户服务也全面升级为AI驱动,支持全天候即时响应,彻底告别等待。
2025年5月,该AI模型正式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备案,获得合法商业化运营资格。仅上半年,依托AI推动的跨品类交易即贡献营收1.1亿元。
公司还将AI交易助手列为无形资产入账,评估价值达118万元,标志着技术能力向财务价值的成功转化。
![]()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人效跃升上:2018年,找钢集团拥有1380名员工,全年钢材成交量仅为800余万吨。
如今团队规模压缩至不足1300人,年交易量却突破5000万吨大关,人均产能提升超过五倍,展现出极强的组织进化能力。
这一飞跃背后,不仅是AI技术的加持,更是其历时十年构建的“产业数字底座”在发挥作用。
该底座打通了交易平台、B2B支付网关、智慧物流调度系统及SaaS管理工具,有效解决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系统割裂、数据孤岛等问题。
得益于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其AI引擎得以快速迁移至有色金属、电子元器件等新领域,只需补充少量行业术语和算力资源即可投入使用。
![]()
正是这套成熟可复制的“数字化+AI”双轮驱动模式,赋予了找钢集团走向全球的信心与资本。
2025年3月10日,公司通过De-SPAC方式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内地首家以此路径上市的产业互联网企业。
上市后首要战略举措便是加速国际化布局,首站锁定中东与东南亚市场。
![]()
为何首选这两个区域?市场需求给出了明确信号:中泰高铁、马来西亚现代化物流枢纽等一批由中国企业主导的重大基建项目持续推进,对高品质钢材的需求持续攀升。
然而,当地缺乏能匹配中企高标准要求的本地供应链服务商。传统贸易商体量小、反应慢,无法提供端到端直供服务,出现质量问题时理赔流程冗长,进一步加剧风险。
找钢集团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将国内成熟的7×24小时响应机制、本地化剪切加工服务、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整体输出,迅速赢得客户信任。
![]()
2025年上半年经营数据极具说服力:国际业务收入达3.39亿元,同比增长38.9%;交易吨位增幅更为迅猛,同比上涨58%;毛利润同比飙升90.5%,单吨毛利增长20.6%。
在东南亚市场,其控股子公司单季度成交量已达4.5万吨,环比激增441%,增长动力源自对中企项目的精准对接能力。
例如,面对中泰高铁项目所需的特种合金钢材,找钢集团可调动国内优质钢厂资源,并利用海外前置仓提前备货,将交付周期比本地供应商缩短近七天。
![]()
更具吸引力的是海外市场的盈利潜力:按商品交易总额(GMV)测算,其国内毛利率约为0.2%,而在海外市场可达8%,相当于国内水平的40倍。
差异背后的逻辑清晰:国内市场高度竞争,价格高度透明,利润空间有限;而海外市场更看重服务确定性,中企愿意为高可靠性、高时效性的供应链支付溢价。
![]()
当然,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当地合作伙伴对数字化工具接受度低,甚至拒绝使用AI生成的报价单;更复杂的是汇率结算难题。
部分小众国家货币无法直接兑换美元,只能采取“以物抵款”模式,再将换得的商品运回国内销售变现,操作链条长且风险高。
为此,找钢集团正积极探索创新金融解决方案,包括试点稳定币结算、探索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路径,以规避汇率波动与资金回流障碍。
![]()
对于当前股价波动,创始人王东态度冷静。他认为主要源于老股东基金锁定期结束带来的集中减持,叠加市场对公司业务本质理解不足所致,无需过度担忧。
从业绩基本面看,公司经营性亏损已显著收窄,成本结构趋于稳定,交易规模与毛利双双保持高速增长,距离盈亏平衡点越来越近。
未来发展的三条主线已然明晰:其一是紧抓未来3至5年央国企大规模出海的战略窗口期,按“中东—东南亚—中亚—非洲—拉美”的顺序稳步推进全球化网络建设,目标是成为中企海外钢材采购的首选入口。
![]()
其二是推动AI能力产品化,将成熟的询报价引擎、物流调度算法打包成标准化SaaS服务,向海外大型钢企、建筑总包方输出,按订阅或按次收费。
其三则是借助AI Agent技术切入电工电气等标准化程度高、售后依赖低的细分品类,逐步由单一钢铁平台演进为多品类工业物资B2B综合服务商。
回到最初的问题:找钢集团是否真能成为中企海外供应链的“定心丸”?
它的实践表明,这并非简单的业务外迁,而是将经过国内实战检验的数字化能力输出至存在真实痛点的海外市场。
既帮助中企降低了采购成本、提升了交付确定性,也为自己开辟了全新的增长曲线。
这种“以我之长,解彼之痛”的出海策略,或许能为更多中国B2B企业提供启示:在全球化进程中,真正的机遇不在于盲目扩张版图,而在于用核心能力解决目标市场的深层问题。
对找钢集团而言,“海外再造一个找钢网”的愿景,正在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