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伊拉克,很多人脑子里还是2003年的画面:硝烟弥漫、断壁残垣、爆炸声此起彼伏。
![]()
可如果你现在去巴格达走一圈,可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坐错了航班,五星级酒店灯火通明,商场里LV和Zara并排而立,宾利、路虎在干净的马路上川流不息,年轻人拿着手机扫码支付,咖啡馆里有人讨论创业计划……
![]()
这不是迪拜,也不是伊斯坦布尔,这是重生的巴格达。但奇怪的是,这样的伊拉克,几乎没人报道。
![]()
为什么?因为“和平”不够刺激,“重建”不够流量。媒体爱拍废墟,不爱拍新桥;爱讲恐怖袭击,不爱讲小麦增产135%;爱渲染混乱,却对日均发电2.5万兆瓦视而不见。
于是,全世界对伊拉克的印象,还停留在二十年前,一个被战争定义的符号,而不是一个正在努力活过来的国家。
可现实狠狠打了刻板印象一记耳光。
2003年,伊拉克GDP仅200亿美元,全国每天停电十几个小时,孩子靠配给粮活命,12座跨河大桥炸得只剩5座。
![]()
今天呢?GDP冲到2500亿,电力基本稳定,新建20座桥横跨底格里斯河,粮食自给率大幅提升,连海关收入都从7亿飙到24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900万年轻人正扛起这个国家的未来。他们在工地挥汗,在医院值夜班,在IT公司写代码,不是等援助,而是亲手重建家园。
![]()
石油当然是引擎。日产量从14万桶恢复到450万桶,钱确实多了。但难得的是,这些钱没全变成某些人海外账户里的数字,而是铺成了公路、建起了学校、点亮了病房。
![]()
1700所新学校、4家现代化医院、首座癌症治疗中心……这些不是PPT上的蓝图,是孩子们能上学、病人能救命的真实改变。
就连支付方式都变了。过去连银行卡都没有,如今工资发到电子钱包,加油、买菜、交房租,一扫就行。这种“数字跃进”,不是靠口号,而是经济活了、人有收入了、市场运转起来了。
旅游业也在悄悄复苏。巴比伦古城的游客多了,乌尔神庙的导览员重新上岗。外国背包客开始试探性地踏入这片两河文明的发源地,他们发现,这里不再只有恐惧,还有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韧性。
![]()
当然,伊拉克远非天堂。腐败仍在,贫富差距刺眼,经济过度依赖石油,政治博弈复杂如迷宫。
但请记住:这是一个刚从地狱爬出来不到二十年的国家。它没有躺平喊“我太难了”,而是默默修路、种麦、发电、建桥,用最笨也最踏实的方式,一砖一瓦把自己拼回去。
![]()
而我们,却选择性失明。
西方媒体忙着炒作“中东乱局”,国内舆论场则习惯把伊拉克,当作“失败国家”的典型。没人关心它的超市货架有多满,没人报道它的年轻人有多拼。仿佛只要不爆炸,就不值得上新闻。
可正是这种沉默,让伊拉克的努力被世界遗忘,也让偏见得以延续。
其实,伊拉克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尊严与自救的故事。它没靠谁拯救,也没等谁施舍,而是在废墟里种出了庄稼,在弹坑旁盖起了学校。那些在巴格达街头匆匆走过的年轻人,眼神里没有怨毒,只有专注,专注打工、专注学习、专注活下去。
![]()
这难道不比“战乱国”的标签,更值得被看见?
有人说:“死了萨屠夫,不吃带毛猪。”意思是,摆脱暴政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建设一个正常社会。伊拉克正在答这道题,答得磕磕绊绊,但从未放弃。
![]()
或许我们该放下猎奇的眼光,认真看一眼这个不被报道的伊拉克。不是为了歌颂,而是为了承认:即使在最深的黑暗里,人类依然有重建光明的能力。
而这份能力,不该被沉默埋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