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编注:“学术动态”栏目一年三次整理发表于CLSCI期刊的相关领域论文,5-8月对应单月刊5至8期和双月刊3至4期。由于发表于CLSCI期刊的财税法论文较少,为此我们增选了《税务研究》近期与数字经济和智慧法治有关的论文。
1.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基于税收税源背离的视角
【作者】高博楠;徐祎晨;李小梦
【刊目】《税务研究》2025年第5期
【摘要】税收税源背离度不仅是评估财税体制公平和效率的重要指标,更是研究区域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考量要素。本文基于税收税源背离的视角,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地区税收税源背离度呈现U形关系,即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税收税源背离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然而,一旦数字经济发展越过特定的拐点,税收税源背离程度将会加剧;并且这种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而将现行的生产地原则转变为消费地原则,能够有效缓解税收税源背离问题。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建议优化数字经济相关的税收政策、适时将生产地原则调整为消费地原则,完善数字经济税务监管措施、防止税收流失,出台专项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区域协同税收机制、赋能数字经济均衡发展。
2. 寻求税制评价的“铁三角”框架:无谓损失、信息约束和税收原则——兼论数字经济时代的税制改革观
【作者】王雍君
【刊目】《税务研究》2025年第5期
【摘要】如何系统提升税制评价体系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至今仍是财税理论研究与实践亟待破解的关键命题。在数智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税收原则的单一评价视角的局限性凸显。本文的主旨在于,建构并阐释基于“无谓损失—信息约束—税收原则”三个维度的系统化、标准化评价框架,将改革焦点从单纯的目标设定转向标准建设,有效规避多元目标之间的冲突。其核心价值在于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税制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
3. 国家创新体系中财税法的功能适配与规则优化
【作者】熊伟
【刊目】《现代法学》2025年第3期
【摘要】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国家创新体系不仅充分尊重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目前,财税法支持科技创新的功能不彰,存在系统协调理念未得到充分关注、财税法治建设未受到足够重视、制度协同机制不畅及财税工具针对性不强等现实问题,对新场域新要求也存在很多不适应。立足发展型财税法的理念,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财税法不再局限于财政资源供给的传统功能,而是转向资源供给、动态激励与风险分担三元功能体系,凭借“财”“政”之间的相辅相成,扮演系统协调者的关键角色。以此为基础,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财税法需要统合形式法制与实质法治,推进职能协同、府际协同及跨境协同,创新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基金等财税工具,实现法治融合、制度协同与工具创新的体系性优化。
4. 构建同新业态相适应税收制度的若干思考
【作者】于海峰;李淑一;王星博
【刊目】《税务研究》2025年第7期
【摘要】构建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新业态展现出新产业模式、新技术驱动、新就业形态、新治理需求等特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同时也给现行税收制度带来了“破窗”性挑战。本文提出强化顶层设计与实践联动、统筹激励与约束、促进税收公平、提高税收效率等四项关键原则,构建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框架,旨在促进新业态的规范健康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5. 构建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财税体制
【作者】陈少强;汪兵韬;戴琳
【刊目】《税务研究》2025年第7期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的深入推进对财税体制运行提出了新的系统性要求。构建与“双碳”目标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已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命题。近年来,我国在建立适应“双碳”目标要求的财税新体制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但现行财税体制仍存在与“双碳”目标不相适应之处。下一步,应从完善“双碳”领域财税管理制度、强化“双碳”领域税收调节以及构建“双碳”导向下的新型政府间财政关系三个方面,构建与“双碳”目标更相适应的财税体制。
6. 培育耐心资本:个人资本利得税收政策的国际借鉴
【作者】韩凤芹;陈少炼
【刊目】《税务研究》2025年第7期
【摘要】完善资本利得税收政策对于调控资本市场、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以及发展和培育更多耐心资本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英国和美国有关耐心资本培育的资本利得税收政策经验值得借鉴。鉴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培育耐心资本的个人资本利得税收政策的完善建议:在现有个人所得税政策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个人资本利得税收政策,对长期资本利得实施优惠税率,允许资本损失税前扣除与结转;设立鼓励特定类型长期投资的个人资本利得税收优惠政策,探索设立特定投资基金账户长期资本利得减免税政策。
7. 农村金融机构财税激励的理论逻辑与制度进路
【作者】何兆垒
【刊目】《税务研究》2025年第8期
【摘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国家以财税激励措施弥合其“支农性”与“营利性”间隙。理论逻辑上,国家可通过税收优惠与财政奖补改变经营选择的“相对价格”、补偿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成本、对冲涉农信贷风险,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市场,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制度实践中,面对财政奖补中的主体歧视性、央地分担累退性、监管局限性问题,以及税收优惠中的信赖利益风险与税收优惠结构非对称性风险,未来的制度完善可在财政支出与税收优惠两端协同发力:在财政支出端,以支农实质确定奖补适用主体,合理划分央地分担比例,构建财政农业金融三维行政监管体系并优化外部监督;在税收优惠端,既要抓住《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修订契机,以法治化程度的提高增强税收激励稳定性,又要重构税收优惠结构,保证税收激励的有效性。
8. 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财税体制改革思考
【作者】谷成;秦亦兵;王巍
【刊目】《税务研究》2025年第8期
【摘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财税体制改革成效深刻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基于财税体制变迁视角,不同时期的财税体制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而现行财税体制在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主要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扭曲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剧税收竞争和阻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对此,财税体制改革需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区域协调发展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三对关系,通过建立权责清晰的央地财政关系、提升税收制度与征管协同性、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路径,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整理| 贺雨尚
编辑、审校| 白礼杰
![]()
๏金融法核心文献:
๏数据法核心文献:
| |
๏财税法核心文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