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人突然腰腹绞痛,满头大汗去急诊,查出是肾结石;还有人更无奈,结石刚处理完没两年,复查时又发现新的。明明日常看着和其他人没区别,为啥偏偏他们成了肾结石的 “偏爱人群”?医生解释,这可不是 “随机中奖”,多半是长期没在意的生活习惯在悄悄 “埋下隐患”。
![]()
留意!容易被肾结石“盯上”的隐匿信号
先给大家说说,容易被肾结石 “盯上” 的人,平时可能会有哪些不显眼的表现,早发现能少遭罪:
腰部总隐隐发酸:不是干重活后的肌肉酸痛,更像是腰里面有股闷痛感,比如弯腰系鞋带、转身拿东西时,痛感可能突然变明显,就算躺下来休息,也很难完全消失。不少人一开始以为是 “腰累着了”,贴两片膏药就不管了,直到疼得直不起腰才去检查,结果发现是结石在肾脏里 “闹腾”。
小便时偶尔不对劲:比如排尿时突然觉得尿道有刺痛感,或者尿流变细,上完厕所还总觉得没排干净,甚至尿液颜色变深,像泡过茶叶的浅褐色。别不当回事,这可能是小块结石跟着尿液移动时,刮到了尿路引起的,别随便归为 “上火” 就完事。
![]()
肾结石别只当 “疼一次”,这些隐藏影响要当心
很多人觉得肾结石就是 “疼一阵就好”,要么懒得去管,要么觉得 “小问题不用治”。但医生提醒,要是长期不管不顾,尤其是结石反复长的人,可能会惹来更麻烦的事。
一方面,肾脏可能慢慢受损伤。结石在肾脏里待久了,就像一颗小石子在软组织里磨来磨去,时间长了会破坏肾组织。之前有位患者,结石复发了三次都没认真调理,后来做检查时,医生发现他的肾功能已经比同龄健康人低了近 20%,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另一方面,容易诱发尿路感染。结石如果刚好堵在尿液排出的 “关口”,尿液排不顺畅,就容易在体内 “憋出细菌”,引发尿路感染。这种感染特别容易反复,不仅会让人频繁跑厕所、排尿时疼,严重时还会发烧,治疗起来也得花更长时间才能好。
![]()
改掉 3 个习惯,帮身体 “远离” 肾结石
既然肾结石和生活习惯关系这么大,到底哪些习惯容易 “招” 来结石?医生结合平时接触的病例,总结出 3 个最常见的,大家可以对照着改一改:
喝水 “偷懒”,还总用饮料代替白开水:不少人忙起来一上午都不喝一口水,渴了就买瓶奶茶、碳酸饮料解渴。但这些饮料里的糖和添加剂,可能会让身体里容易形成结石的物质变多;而白开水能稀释尿液,就像 “冲下水道” 一样,把可能形成结石的 “小碎屑” 冲出去。建议每天喝够 1500-2000 毫升白开水,别等渴了再喝,工作间隙、看电视时都可以抿两口。
饮食 “重口味”,偏爱高盐、高草酸食物:比如顿顿都要就着咸菜、酱肉吃,或者特别爱吃菠菜、巧克力、杏仁,一吃就停不下来。这些食物里的成分,在体内积累多了就容易形成结石。不是说完全不能吃,关键是控制量,比如菠菜煮之前先在开水里焯 1 分钟,能去掉不少草酸,平时炒菜也少放盐,清淡点更健康。
![]()
总坐着不动,不爱活动:现在很多人上班坐 8 小时,下班回家就窝在沙发上刷手机,身体几乎不怎么动。这样一来,尿液里可能形成结石的 “小颗粒” 就容易沉在肾脏里,慢慢攒成结石。其实不用特意去健身房,每天晚饭后散 10 分钟步,或者上下楼时走楼梯,让身体动起来,就能帮着身体代谢,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
最后想告诉大家,肾结石不是 “治不好的病”,只要早点发现、及时调整习惯,大部分人都能控制住。要是经常觉得腰不舒服、小便有异常,别硬扛着,早点去医院做个检查,早处理早安心 —— 毕竟身体舒服了,才能好好享受日常的小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