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看李阿姨身体一直挺好,没想到会得这种病。”在社区医院的走廊里,刘大爷说话声音哽咽,满脸失落,甚至有点自责。56岁的李阿姨,平日自认为肠胃“顺畅”,几乎每天排便三四次,还常开玩笑“我身体排毒能力杠杠的”。直到最近,李阿姨发觉自己总有肛门异样感,有些疼、有些痒,偶尔还有点血丝。丈夫劝她去医院,她总觉得没事,不就是“老毛病”痔疮吗?
直到身体实在难受,经家人“逼迫”下检查,才发现肛门内有肿块。医生反复确认病理结果,最终诊断为,肛门癌。当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刘大爷再也忍不住,泪如雨下:“我根本不知道这些习惯有害,还以为多排便说明身体好。”这件事,在社区里引发了不少讨论,一天排便三四次究竟正常吗?肛门癌到底该如何预防?其实,很多像李阿姨一样的中老年人,都被“肠胃好就是健康”这个观念误导,忽视了背后的健康隐患。到底哪些信号必须引起重视?肛门癌真和痔疮难以分辨吗?这个容易被误解的癌症,今天一定要讲明白。
很多人把“排便次数多”等同于排毒顺畅、身体轻松,但医学上却并非如此。一方面,健康成年人每天排便1-2次为宜,超过三次或低于三天一次,都属于“功能性异常”范畴。李阿姨每天三四次,还伴随着肛门异物感、瘙痒和偶尔出血,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数人一感到肛门不舒服,第一反应都是“痔疮”“便秘”,殊不知,持续的症状极有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前兆。
从权威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肛门癌的发病率处于缓慢上升阶段,且50岁以上为高发人群。但由于其早期症状与“痔疮”“肛裂”等常见疾病相似,很多患者拖延、用药自行缓解,等真正被诊断出来往往已是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肛门癌的典型症状包括:大便变细、带血或黏液;肛门持续性疼痛或瘙痒;排便次数突然增多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肛周分泌物、多日不愈的肛裂、异物感。
![]()
特别强调,不是所有肛门出血都是“痔疮”,尤其是长期反复发作、不明原因大便形态明显变化时,务必要警惕肛门或直肠肿瘤的可能。
真正让人猝不及防的,是肛门癌的高危因素很多非常“隐形”,像李阿姨那样没有家族史、不抽烟不饮酒的人,同样可能“中招”。目前,肛门癌最核心的危险因素是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据权威数据,超过85%的肛门癌患者体内可以检测到HPV感染(中华医学会数据)。HPV本是许多宫颈癌、肛门癌、口腔癌的“幕后黑手”。
此外,包括以下高危行为都会增加肛门癌风险:反复肛门慢性炎症、肛裂、肛瘘未愈,导致长期细胞损伤;不规范肛周清洁,如夫妻共用毛巾、潮湿环境滋生细菌;多年便秘或腹泻交替,粪便反复刺激肛门黏膜;免疫力低下,例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老年人;高脂肪、加工肉类摄入多,致肠道微生态紊乱。
![]()
李阿姨“以为多拉肚子是肠胃好”,但其实她的肠道频繁被慢性刺激,造成粘膜反复损伤,加上对“肛门长期不适”疏于管理,最终导致癌变。不少患者初期只是感到细微不适,被忽略,等到症状明显、发生出血、剧烈疼痛才警觉,往往为时已晚。特别提醒:超过40岁,有肛门长期不适,务必第一时间就医!
那么普通人应怎样规避风险、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以下实用建议请立刻收藏:
坚持肛门卫生,避免慢性炎症。每次如厕后用温水清洗肛周,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尽量少用刺激性湿巾。
定期体检,精准筛查。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每年建议进行肛门指诊和肛门镜检查,发现异常尽早排查。
改善饮食,多吃膳食纤维。蔬菜、水果、粗粮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肛门受损机会。
HPV疫苗接种,科学防护。最新指南明确,9-45岁男女均可接种九价HPV疫苗,能有效预防大部分HPV相关癌症(包括肛门癌)。
![]()
关注身体信号,不讳疾忌医。如出现大便变细、颜色异常、肛门反复不适/出血等现象,记住“别等忍无可忍时才去医院”。
需要强调的是,肛门癌不是“绝症”。只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配合规范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5年生存率可望达到80%以上(数据见相关肿瘤学指南)。但前提是必须警惕早期症状,规范处理,绝不可一拖再拖,误把肛门异常当“小病”拖成大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