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八路军,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115师、120师、129师这三大主力师——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百团大战,这些载入史册的战斗,让三大主力师的威名传遍全国。可很少有人知道,全面抗战期间,八路军还曾有过5个级别与主力师相近的纵队。
它们同样深入敌后打鬼子,开辟过抗日根据地,有的甚至下辖过正规主力旅,却因为存在时间短、番号多次调整,渐渐被人淡忘。这5个纵队为何会成立?各自的司令员又是谁?为何大多没能像三大主力师那样留存下来?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国民党仅给了3个师的编制。这3个师能获得有限的粮饷后勤支持,其余武装只能靠自己解决供给。可随着八路军在敌后不断发展,队伍越拉越大,3个师的编制早已装不下日益壮大的战力,五大纵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陆续成立。
![]()
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挂帅,为统辖山东部队而生
1939年的山东战场,局势远比想象中复杂。115师主力入鲁后,与当地由黎玉组建的山东纵队形成“双雄并立”的局面——115师有8千余人,山东纵队却已发展到4万多人,两支部队互不统属,都直归八路军总部指挥,不仅协同作战困难,还曾因资源分配产生矛盾。
为解决统一指挥问题,1939年8月1日,八路军第一纵队正式成立,由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委。徐向前是红军时期就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老将,威望足够,他到任后,山东纵队主动并入第一纵队,短期内理顺了指挥体系,山东抗日局面很快有了好转。
可问题并未彻底解决。115师作为中央主力,与第一纵队始终没能完全融合,矛盾逐渐积累。1940年6月,徐向前与朱瑞、黎玉联名致电中央,建议“115师归建第一纵队,徐拟任师长,陈光副,罗荣桓政委”,可电报刚发没多久,徐向前就奉命回延安筹备七大,再也没返回山东。
核心将领离开后,第一纵队失去凝聚力,渐渐名存实亡,山东纵队也恢复了独立建制。1941年1月,八路军第一纵队番号正式撤销,完成了它统辖山东部队的历史使命。
![]()
八路军第二纵队:从左权暂兼到杨得志掌舵,源于344旅的战力
第二纵队的根基,是115师344旅。1938年3月,344旅奉命赴晋东南发展,抵达后分兵两路:政委黄克诚留晋东南扩军,旅长杨得志率部穿越平汉路,去冀鲁豫开辟根据地。两路部队都发展顺利,晋东南更是新组建了多支抗日武装,统一指挥的需求再次凸显。
1940年2月,八路军第二纵队成立。最初上级想让黄克诚兼任司令员和政委,可黄克诚自认军事指挥不是强项,主动申请只任政委,中央遂让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暂兼司令员。
![]()
没过多久,局势变化,第二纵队主力奉命前往冀鲁豫边区与杨得志部会合。部队会师后进行改组,杨得志出任司令员,黄克诚继续任政委,下辖344旅、新编第2旅、新编第3旅及河北民军第1旅,战力进一步增强。
但这次会合仅维持了一个月——黄克诚接到中央命令,率344旅和新编第2旅主力南下华中,杨得志则留在冀鲁豫坚持抗日。后来鲁西根据地并入冀鲁豫,两区主力都编入第二纵队,政委改由苏振华担任。1942年6月,因冀鲁豫边区需实行小团编制,不再需要大规模野战番号,第二纵队番号被撤销。
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统领,冀中抗日的骨干
第三纵队的组建,离不开两个人——孟庆山和吕正操。全面抗战爆发后,孟庆山受中央委派到冀中,联合当地党组织组建抗日武装;与此同时,吕正操率领东北军第53军116师691团起义,成立人民自卫军,两支力量合力在冀中开辟出抗日根据地,多次击退日伪军进攻。
![]()
1938年5月,冀中的各支抗日武装整合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任司令员。这支部队在冀中平原上灵活作战,依托地道战、游击战打击日寇,成为冀中抗日的核心力量。
1943年8月,为保卫党中央,中央命令吕正操率第三纵队主力赴晋西北地区。主力离开后,第三纵队的番号失去实际意义,次年9月正式撤销,它在冀中坚持的5年,为敌后抗日留下了宝贵的根据地基础。
八路军第四纵队:两度组建,见证冀东与华中抗战
第四纵队是五大纵队中最特殊的一个——它有过两任建制。第一任成立于1938年5月,为开辟冀东根据地,中央将宋时轮支队与邓华支队合编为第四纵队,参与了著名的冀东大暴动,最多时发展到10万余人。
可日伪军很快发起反扑,华北平原无险可守,第四纵队被迫向平西撤退,途中损失惨重。1939年2月,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挺进军,由萧克任司令员,第四纵队番号撤销,部队全部并入挺进军。
第二任第四纵队组建于1940年4月——黄克诚率部南下后,与豫皖苏边区的新四军部队合编,成立新的第四纵队,彭雪峰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这支部队在华中地区快速发展,1941年皖南事变后,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四纵队的番号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
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一人多职,三个月后改隶新四军
第五纵队的成立,仍与黄克诚有关。1940年7月,黄克诚率领部分兵力赴皖东北地区作战,为整合当地武装,8月中央下令将皖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一人兼任司令员、政委、政治部主任三职。
这支部队在皖东北开辟了多个小型抗日根据地,可仅存在三个月,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央决定调整华中部队编制,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仍任师长兼政委,第五纵队的番号也随之撤销。
![]()
这五大纵队,有的存在仅三个月,有的坚持了五年,虽然番号存续时间长短不一,级别却都与三大主力师相近,甚至下辖过主力旅。它们在山东、冀鲁豫、冀中、华中的敌后战场,用一次次战斗填补了三大主力师外的战力空白,为抗日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提起八路军,不该只记得三大主力师,这五个纵队的历史与贡献,同样值得被铭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