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清末到民国时期,公认的中国版图形状并非今日口口相传的雄鸡,而是秋海棠叶。相较于清代鼎盛时期的领土,由于北方列强的蚕食,今日中国不仅失去了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总体地缘态势也较过去更为恶劣。
不过在历史上,统一的中原王朝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其实早已超越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才是中国人最原始的领土观念。
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想完全统治认知范围内的所有领土,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不现实的。那么当时间流转到国界线意义愈发重要的当下,中国在地缘态势上有哪些短板?从地缘角度看,理想的中国边境又该如何划分?
对于近现代国家而言,确立安全的国土边境线,意味着首先要控制边境线以内所有完整的地理单元。两个和平国家不可能共享同一片平原:非洲国家间连绵不断的冲突,从根源上讲,便与欧洲殖民者粗暴的边境划分不无关系。同时,两个国家也很难共享同一个岛屿,岛屿上的强者,会自然趋向于吞并弱势一方。
![]()
1974年,当东帝汶刚从葡萄牙殖民统治中宣布独立时,控制帝汶岛西部的印度尼西亚,为追求地缘统一,悍然入侵了这个小国。尽管最终在域外力量支持下,东帝汶成功复国,但印度尼西亚对东帝汶的野心,至今仍未完全消失。
从地缘角度看,国与国的边境应依托高山或大河;即便像沙漠这样连绵的无人区,也最好由一方完整掌控。其次,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若以高山大河为分界线,大国一侧的地形必须相对小国更具优势。譬如中国需完整控制青藏高原及中印边境的制高点,才能完全保证对印度的战略压制。
如今中国令印度寝食难安的资本,也正在于居高临下的解放军,仅需数小时便可从青藏高原抵达印度核心区域的恒河平原。另一个例子是中越边境: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后,中国与越南展开新一轮领土划分,最终结果是中国获得了中越边境的多个制高点。这些山地制高点虽无多少经济价值,却为中国应对未来越南方向可能的入侵,增添了巨大防守优势。
![]()
在海洋时代到来后,岛屿的军事与经济价值逐渐凸显。对大国而言,岛屿本身就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一个万里之外的岛屿可作为支点实现有效战略投射,最终维持对周边多国乃至一个大洲的影响力。1982年,刚从70年代经济危机中喘过气来的英国,宁可押上全国海军,也要与阿根廷争夺大西洋上的马岛,真实原因正在于此。
明确以上边境划分原则后,我们再审视作为东亚核心大国的中国,南北边界究竟还有哪些需改善之处?客观来讲,今日中国南部陆上边界总体处于较理想的状态。
西南方向,中国完整控制着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这一事实带来两点优势:首先,两大高原是东南亚与南亚诸多大河的发源地,印度的恒河在我国境内称雅鲁藏布江,越南北方最大河流红河发源于我国云南省,几乎流经所有中南半岛国家的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控制这些河流的源头,实则等同于掌控了下游国家的经济命门。对中国而言,通过在上游新建水利工程、调控河流水量,便能以极低成本影响下游国家的经济产业;而为讨好上游的中国,这些下游国家在制定战略时,也无法忽视中国的需求。
其次,控制两大高原还为中国带来巨大军事优势。从印度到越南的一系列南亚、东南亚国家,其核心领土多分布在河流附近的平原地区;而在中国视角下,我们始终以居高临下的态势俯视这些平原。无论是印度还是越南,想越过两大高原入侵中国,都是极不现实的;但中国军队只需在境内高原集结,便能快速抵达对方核心区域。正因控制高原的巨大优势,中国南部边境虽未达历史最大范围,却仍保持着完整的地缘优势。
![]()
相较于现在,越南北部与缅甸北部曾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但事实上,收回这些领土不仅无助于改善中国地缘态势,反而会因领土过分深入中南半岛核心区域,与当地国家产生更多矛盾。
不过,与较理想的南方边界相比,今日中国北方边境则逊色许多——在西北、正北、东北三个方向,均存在明显短板。
先看西北,同汉朝西域都护府及清朝伊犁将军辖区相比,今日中国西北边境大幅收缩。尽管葱岭、天山与阿尔泰山仍构成西北边境的屏障,但失去巴尔喀什湖以东领土,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两大损失:其一,长达605公里的巴尔喀什湖,在海军几乎无法进入的中亚腹地,本是最佳天然屏障;若以该湖作为中国与中亚、俄罗斯的边界,可大幅减轻陆地边境线的军事压力。其二,更大范围的外西北地区,本可让中国将新疆首府从偏北的乌鲁木齐迁往伊犁,伊犁曾是清朝割让外西北前的新疆首府,与乌鲁木齐相比,更靠南的伊犁能有效提升中国对南疆的掌控力。但在今日西北边境的限制下,这一设想已无法实现。
![]()
再看正北,今日中国正北边界是长达4700公里的中蒙边界。但独立的蒙古国,本身是沙俄及苏联亚洲战略的产物,大半蒙古高原从中国分离,虽为中俄创造了缓冲地带,却压缩了中国的战略空间。中国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曾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而与定都中原的古代王朝相比,定都北京的新中国,更易受到北方压力:从中蒙边界到北京,不仅是利于蒙古一方的下坡地形,距离还仅480公里。
中苏交恶期间,亲近苏联的蒙古曾允许苏军在其境内驻扎,当时苏联部署在远东的装甲师,在理想状态下一天内便可抵达北京城下。正因未控制完整的蒙古高原,中国必须时刻警惕北方邻居。因此,从地缘角度看,中国更理想的北方边界,应是恢复对蒙古高原的控制,甚至如康熙帝曾设想的那样,以勒拿河作为中俄瓜分西伯利亚的边界。不过,北方边界的缺陷终究只是增加中国的防守压力,东北边界的短板,却深刻影响了今日中国的经济与战略版图。
![]()
中国最大的地缘短板,便是完全丧失了日本海沿岸的出海口。在俄罗斯帝国的蚕食下,清朝不仅失去了对库页岛的控制,吉林将军辖区原有的上千公里日本海海岸线,也随外东北一同被划归俄罗斯。尽管外东北比内东北更寒冷并非宜居之地,但在外东北归属俄罗斯前,中俄边界线是更利于中国安全的外兴安岭;而在俄罗斯吞并外东北后,黑龙江成了中俄边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可一条冬季会封冻的河流,无法像山脉那样阻挡外敌入侵,从军事角度看,黑龙江的屏障作用形同虚设。
更严重的是,外东北海岸线的丧失,不仅让吉林、黑龙江两省需借助遥远的辽宁港口进行海外贸易,还使中国失去了对日本的全面战略压制。若中国仍保有外东北,便可在日本海沿岸港口与南方沿海港口同时驻扎舰队;从日本视角看,需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应对中国的海上威胁。这种态势在历史上曾出现过: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人最忌惮的,便是控制海参崴与中国旅顺的俄国从两线对其夹击。而俄国输掉日俄战争的核心原因,在于其战略重心在欧洲;中国则无此问题。若今日海参崴等日本海沿岸港口仍由中国控制,便能完全压制日本对中国大陆的野心。因此,从地缘角度看,理想的中国边境必然包含对日本海沿岸港口的控制,而这正是今日中国最欠缺的。
![]()
客观而言,在当下国际局势中,任何国家想通过武力或其他手段改变现有国界,都需付出巨大代价。因此,中国的地缘短板虽源于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通过领土变更来弥补这些缺陷,已不具备现实意义。
不过,国界线并非安全的终点。对现代国家而言,势力范围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最大边界。譬如白俄罗斯虽是独立国家,但俄罗斯军队可在其境内自由通行和使用其军事基地,因此白俄罗斯的边境,实则是俄罗斯国防边境的起点。
对中国而言亦是如此,今日中国版图虽不如历史最大范围完美,但在持续输出软实力的背景下,势力范围的扩张可有效弥补过往的地缘弱点。2023年6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允许中国使用海参崴作为边境贸易港,便是中国势力范围扩张的典型例子。
![]()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领土面积虽与中国相近,但其374个海外基地,使其拥有无可比拟的势力范围,这些基地正是美国军事霸权的基石。因此,与美国相比,今日中国在构建全球势力范围方面,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