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题签 徐建章
第23期《读书》版目录
书房茶话
从一本书中发现另一本书
徐建章
江右书架
听雨,从半山开始
——散文集《行迹山川》序
陈政
百家品读
雕刻时光与灵魂:从三部自传读懂电影作者
姜滨
书海快递
第33届全国地方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体发行研讨会暨图书订货会在南昌举行
2025年江西省期刊编辑培训班在南昌举行
书房茶话
从一本书中发现另一本书
徐建章
![]()
王蒙先生尝言“读书需趁早”,而我与书的缘分,却来得颇迟。20世纪70年代末,我正读初中。彼时,书籍稀缺,知识是真正的奢侈品。我这个十几岁的农村孩子还不知道课外书为何物,更想象不到,这世上早有那么多好书在静待有缘之人。
书确有一种奇异的魔力,一旦邂逅,便再难割舍。我特别喜欢有故事的书。我读到的第一本小说,是巴金的《家》。其中几个主要人物——觉新、觉慧、梅表姐和丫鬟鸣凤,我记忆犹新。后来,我偶然得遇《红楼梦》,更是如获至宝。村里有个人做过老师,家里收藏了10多本书。我与老师的儿子是发小,他将书偷偷地借给我,有《水浒传》《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还有当代作品《戊戌喋血记》等。我虽只是囫囵吞枣般阅读,却真正爱上了读书。
那时,但凡有字的纸张,我都要细读一番,可谓如饥似渴。我的一名在邮局工作的远房亲戚,专为农村送报。那年夏天,他将一大捆旧报纸扔给了我家,其中有《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那个暑假,我便将这些报纸从头至尾读了一遍。
一天,我偶尔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午的《小说连续广播》节目,顿时入了迷。通过广播,我“读”完了姚雪垠的《李自成》、黎汝清的《万山红遍》、梁斌的《红旗谱》、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魏巍的《东方》。声波为我开辟了另一重书的世界,我贫瘠的岁月也因此披上了文学的彩霞。
我考上大学,终于不再为无书可读而苦恼。图书馆成为我最常驻足的地方。时人常争论大学的优劣,我则认为:一所大学只要藏书丰赡,便是好大学。
大学期间读的书,我当时并不觉得有用。但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才,足以长才。”无形中,正是读书成就了我。
工作后,我读书的习惯从未间断。尽管为了谋生事务繁忙,但我仍坚持抽空阅读。此时,我到图书馆读书已不方便。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买书成为我自然的选择。
我的购书经历,说出来十分有趣。最初我喜欢跑新华书店,这是最“正统”的购书渠道,但不足是选择有限。后来,网络售书兴起,购书就便利许多——不仅可以先浏览再下单,早期还支持货到付款和折扣优惠。再后来,一些平台开始卖书,我便转移买书的阵地。
近年来,某平台成为我购书的主要平台。选择这个平台的原因,不仅经济实惠,且维权机制也相对顺畅。平台上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盗版(影印)、以旧充新甚至只有封面的“假书”屡见不鲜。不少买家上当后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其实,只要注意留存聊天记录与推销承诺,发现问题时拍照举证,平台处理通常迅速,不仅给顾客退款,可能还要处罚卖家。这种机制也倒逼其他平台改进服务。这正是市场竞争带来的良性循环。据说现在流行“抖音”直播卖书,不过我尚未尝试通过它买书。
不知不觉,我的藏书已有数千本了。常有人问:该如何选书?又如何持续购买?我的方法其实简单朴素——从一本书中发现另一本书。读到作者推荐或者提及某本好书,便立即搜索下单。此胡适所谓“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吧。
买书与读书,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日常。它们不只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一种精神的栖居。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门,推开它,便遇见另一种可能。
■链接:影响自己成长的书
1.(清)蒲松龄著,张友鹤选注,《聊斋志异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朱海观、王汶译,长篇小说《罪与罚》,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3.〔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马原德译,《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1977年版(上卷)、1976年版(下卷)
(作者系江西豫章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一级律师,江西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
江右书架
听雨,从半山开始
——散文集《行迹山川》序
陈政
![]()
![]()
黄爱和先生要出新书了,嘱我写些文字,以壮该书行色。
所谓“壮行色”,“行”,是指行旅出发时的情状和气场;“色”,中国古人用以配合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五种颜色:黑赤青白黄。
我认识黄爱和先生,从他第一本的散文集《半山听雨》开始,故以下文字,也从“半山听雨”开始。
一
《半山听雨》是一本充满诗意与哲思的散文集,它以作者对故乡山水的回顾和对人生志趣的思考为主要内容。这本书语言凝练而富有情感,意趣生动且从容典雅,体现了黄爱和先生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悟。
《半山听雨》被一些评论家和读者誉为零度写作的散文典范,它不仅是作者退居山林后对故乡山水的回顾,也是对艺术生活和人生感悟的深刻表达。书中倡导的是一种在人文圣山中的禅意栖居,意旨是让读者在浮躁生活后好不容易挤出来闲暇,能领略到山野间飘来的缕缕清风。
据我所知,《半山听雨》一书还荣获第三十届“东丽杯”孙犁散文评选(散文集类)优秀作品奖。
此书的理念,关键在于与我目前在推的“优雅旅居”的观念比较“同频”,故非常乐意写下这些文字。
二
凡人,无可避免地要与世界相遇。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面对。简单地以“自闭”的借口或以“社恐”的名义,是无法躲得过去的。
我们中国智慧的先人们,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要如何与世界打交道。
儒家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才相互舒服;道家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之间,如何相处才彼此和谐;佛家告诉我们,人应该如何与自己打交道,特别是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要往何处去。
换句话说,人之所以成为高等级动物,必须更真实地了解这个世界,更深刻地把握这个世界。
在半山听雨,“起点”和“目的”非常得体。我们中国人凡事忌“满”,“满招损、谦受益”是也。半,有,又离满有些距离,恰恰好。
“听雨”,其实是与世界相遇的方式。暴雨和特大暴雨除外,一般的雨,便多和风细雨了,是可以当作艺术品去欣赏的。
一个懂得“优雅旅居”的人,非常喜欢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迅速提炼出繁杂的意象或升级为象征物,这就要求作者能够将语言运用得如同解牛的庖丁。
黄爱和先生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他能将写作“重新回到事物本身”。
有如我们欣赏日本人小林一茶的徘句:
“河水悠悠/上有浮枝/枝上虫鸣”。
三
听雨,在半山。
半山听雨,品的是一种静,感受的是静谧之中那清欢的余音,在山谷回荡,在耳边缭绕。刹那间,你会忘却俗世的烦恼喧嚣。故而,半山听雨,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享受,也是一份悠然自得的心情,更是清绝于内心深处对世界的渴望和敬畏。
这份心境,最容易将人带入“诗意栖居”的意象中。
半山之中,雨声潺潺,如诗如歌,诉说着岁月的静好。《半山听雨》,便是这样一部让人心灵得以栖息的佳作。在这片静谧的山林里,作者以笔为舟、以心为帆,引领我们穿梭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中。
听雨,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黄先生的笔下,雨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连接天地、沟通心灵的媒介。每一滴雨珠,似乎都承载着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美好的无限向往。
《半山听雨》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生活细节的珍视,以及对和谐生活的不懈追求。这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智慧的作品,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
愿每一名读者,都能在黄爱和先生的文字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平和与宁静,如同在半山听雨,让心灵得到一次彻底的洗涤与升华。
《行迹山川》,我以为是《半山听雨》面世后,黄爱和先生散文创作的第三级台阶(中间那本叫《晤雪江州》),相信我们读后,一定会有更多“鹤追夕阳沉甸甸,心随云彩轻飘飘”的感受。
四
从《半山听雨》到《晤雪江洲》再到《行迹山川》,我们可以看到黄爱和先生明澈而执着的心路历程,这种心路历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
是的,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相互寻找”:失散的亲人、好学生对好老师、姻缘里男人于女人抑或女人于男人……
找到了,就相得益彰,就日月同辉,就排山倒海,就地老天荒。
如桃花源找到了陶渊明,如李白找到了屏风叠,如白居易找到了北香炉峰。
由于《行迹山川》的问世,我想起了著名的俄语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年)。他从小就在“寒冷”中长大,一边打工一边大量阅读,20多岁才开始“用自己的声音说话”(他这一年写出长诗《黑马》)。
黄爱和自由且酷爱美的那颗心,让他的人生大半过成了一个真正诗人所需要的年年月月,浓缩成且多与田园山川为伴、与煎茶洗砚为日常的一天又一天。
这些日常,经过手与心的研磨,慢慢地养成了一粒种子,一粒有自身意义与姿态的语言存在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不经意间回眸,它就是自己漫漫人生旅途中的又一道美丽风景。
如《半山听雨》,如《晤雪江州》,如《行迹山川》。
(作者系江西美术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编审,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
百家品读
雕刻时光与灵魂:从三部自传读懂电影作者
姜滨
理解一名导演,最终是要理解其思想与世界观的形成。我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电影导演的哲学沉思与艺术表达时,总建议他们要直接与导演“对话”:不仅观看他们的电影,还要阅读他们的自传或回忆录。
《我的生平和我的影片》《魔灯》与《我生命的流转之光:安东尼奥尼谈电影》这3部关于让·雷诺阿、英格玛·伯格曼与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自传,正是进入大家精神腹地的三条独特路径,是将创作与生命彻底交融的“第一人称电影史”。这些书以其惊人的坦诚与深邃的反思向我们揭示:优秀的电影作者应该是一个能将自身的记忆、梦境、创伤与困惑转化为形式的哲学家。
![]()
![]()
《我的生平和我的影片》是一本絮语般的生命回溯。让·雷诺阿从回忆童年开始,又以不可回忆的童年结束。他谈论他的印象派父亲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那笔下流动的光影、一战的创伤、对底层民众与贵族阶级的复杂观察等自然而然地融汇成他影片的肌理与血脉;他谈论深焦镜头或长镜头,关联的是对现实完整性的尊重,是让所有角色在同一时空里平等共存的人道主义情怀;他谈论他的作品往往在表面的优雅与美好下包裹着沉重的悲剧内核,那是良知的泯灭、道德的溃败与文化的式微。他认为电影《托尼》并不成熟,充满了实验;他轻松地讨论与演员的争执与分歧,也深情地回忆与斯特劳亨的流泪与拥抱;他对于电影《游戏规则》的失败充满了痛苦与迷惘,甚至要“自我放逐”离开祖国……以看似轻盈的私语,一种举重若轻的笔触,解构了他如何在各种形而下的社会身份背后书写形而上的寓言,并营造出诗意的新现实。
因此,尽管“作者论”的成熟晚于让·雷诺阿的主创作阶段十几年,但这本书成为他“作者身份”最有力的证明。
![]()
![]()
英格玛·伯格曼的自传《魔灯》与让·雷诺阿的感性、随意不同,笔触冷峻、内省,如同剖开灵魂的手术刀。英格玛·伯格曼极为坦诚地追溯了童年家庭的精神酷刑、对死亡的早期恐惧、与演员的复杂关系以及创作中的挣扎与怀疑。他揭示了其电影中所有哲学性与心理性命题的个人根源:生活沉默的追问源于严酷的牧师父亲,婚姻的溃败与人际的疏离源于自身的情感困境。
《魔灯》是阐释“作者导演”理念的绝佳范本。我常建议学生将这本书与他的《第七封印》《泉》等影片对照阅读。书中关于“谎言与真理”、艺术创作作为“催眠术”的论述,直接打通了其电影美学的核心。他对于演员如同“提线木偶”的苛刻要求,以及对于沉默、特写和面孔的痴迷,都能在《魔灯》中找到其性格与心理依据。这本书能有效地帮助读者摒弃将技术与灵魂分离的误区,认识到一个导演的完整世界观和个人历史如何彻底地渗透每一格胶片之中。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我生命的流转之光:安东尼奥尼谈电影》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线性自传,而是对其艺术观念与生命体验的一次深邃凝望。这本书与其电影作品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它极少纠缠于生活琐事的赘述,而是将笔触聚焦于其观察世界的方式:一种冷静、疏离又极具哲学穿透力的“凝视”。
![]()
![]()
《我生命的流转之光:安东尼奥尼谈电影》不仅是作者导演的创作自语,更是解构“现代主义电影”不可或缺的钥匙。我常引导学生将书中他对“城市作为荒漠”“风景中的人物”以及“事件缺席之重要性”的论述,与电影《奇遇》《夜》《蚀》《红色沙漠》中的具体段落进行比对分析。他的写作本身如同一台摄影机,教我们如何“观看”而非仅仅“看见”,如何利用画外空间和长镜头的延宕来营造心理张力。这本书能极大地帮助我们超越表层的叙事解读,深入一个导演如何构建其独一无二的“视觉哲学”体系,理解形式与主题的高度统一。
《我的生平和我的影片》等3部自传最终构成了一份关于“电影作者”的精神地图。它们超越了技艺传授,直抵创作的根源:个人的存在困境与形而上的思考。它们提醒我们,电影的本质不在于如何讲述故事,而在于如何以光影为笔,诚实而勇敢地书写自身与时代的灵魂。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书海快递
第33届全国地方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体发行研讨会暨图书订货会在南昌举行
本报讯 李贤平 叶春林 报道9月24日,第33届全国地方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体发行研讨会暨图书订货会在南昌举行。会议以“科技服务未来,创新引领发展”为主题,由中国出版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主办、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办。全国30余家地方科技出版社、100余家省市级新华书店及民营书业共500余名代表参会。
会议旨在汇聚行业智慧,探讨新形势下科技出版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在致辞中说,地方科技出版社在推广科技创新成果、促进文化繁荣、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版人应秉持匠心,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江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中文传媒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涤在致辞中表示,出版社要顺应科技革命下的发展趋势,坚持“内容为王”,以社会效益为先,深耕优势板块,策划重大科技选题,走特色化出版发展之路。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杜智波在欢迎辞中回顾了地方科技出版社联合体平台的发展历程,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展示科技出版丰硕成果,彰显创新力量;深度促进产业链协同互鉴,激发融合动能;广泛凝聚高质量发展行业共识,引领未来方向。
会议同期举办图书看样订货会与发行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出版现状与趋势研讨,为科技出版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及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建言献策。
2025年江西省期刊编辑培训班在南昌举行
本报讯 李贤平 报道9月22日至25日,2025年江西省期刊编辑培训班在南昌举行。全省500余名期刊编辑参加培训,聚焦期刊业务提升、思想赋能与技术变革,开启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习之旅。培训班开班仪式由江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冬萍主持。
培训期间,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期刊社社长兼《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钟贞山;《咬文嚼字》杂志主编、编审,上海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黄安靖;江西日报社理论评论部原主任、高级记者阮启祥;江西理工大学期刊社与出版中心主任、编审曾伟明;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原社长、编审,上海期刊协会原副会长袁林新;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原社长、编审梅雪林;山西教育出版社质检室原主任张大同;江西农业大学期刊社社长、常务副主编、教授郭如良分别授课。本次授课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从思想引领到业务实操,从传统编校到技术变革,覆盖期刊工作的核心领域。
此次培训班的举办,为江西期刊行业搭建了优质的学习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全省期刊编辑队伍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江西省期刊业将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在坚守文化使命、拥抱技术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江西文化事业繁荣贡献更多期刊力量。
本报《读书》版征稿启事
书房茶话
在江西生活、工作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介绍成长过程中读书、买书、写书、编书、藏书、售书等所有和书有关的故事,注重介绍读书带给自己治学、工作的心得、感悟以及藏书的情况。需言之有物,给人启迪。配发在书房的照片(不低于5MB)。文后附“影响自己成长的书”3至5种(列举书名、作者、出版社以及出版年份即可)。1500字左右。撰写本栏文章的作者,请用毛笔书写“读书”两字。
江右书架
江西作家、学者所著及江西的出版社之2024年以来新书书评。工人、工业、工会主题图书尤佳,兼顾文学、生活、科普、教育等主题的图书。所涉及图书品质高,有一定影响力,体现江西地域特色,评论精辟、深刻。1500字以内未公开发表文章(注明出版社及出版年、月)。配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社长总编荐书
立足江西的出版社,面向全国的出版社征集。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或者副社长、副总编辑推荐本社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新书。工人、工业、工会主题图书尤佳,兼顾文学、生活、科普、教育等主题的图书。1500字左右。配发推荐人职务信息、照片、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会客厅
围绕某本书(某种报纸、刊物)、或者某一个热点读书话题的发言精选。配发约请的嘉宾姓名、职务、职称信息和书报刊图片(不低于5MB)。总字数3000字左右。
百家品读
江西作者阅读某本经典图书或者某一类书(报纸、刊物)的阅读体会,言简意赅,言之有物。配发所涉出版物的图片(不低于5MB)。800字以内。
书林掠影
精选2024年以来出版的各类图书书讯,每则200字左右,配发所涉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书海快递
资讯栏目。省内外和书有关的活动讯息,300字以内。
文末请注明详细地址、账户等信息。一个月内没有接到用稿通知,可他投。
往期更多精彩
——抗战期刊中的人与事
![]()
来源:本报消息
值班编校:尹静彦、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黄廉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