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国庆长假仅剩最后一天,不少旅行者仍在为交通安排犯难,特别是上海至拉萨航线的机票价格走势令人咋舌——9月25日还在犹豫是否出手,三天之后再看,票价已悄然上涨数百元。
回顾去年同期,同一时间段内热门航线普遍出现价格回落迹象,甚至开始“放水”,而今年却丝毫不见松动,反而持续走高,市场表现截然不同。
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旅客的抱怨:北京飞往乌鲁木齐的清晨航班、上海直抵拉萨的早班机,在9月30日至10月2日期间,越是拖延购票,成本越高,许多人直呼“等不起”。
![]()
出境线路的价格波动更为剧烈,北京出发前往欧洲的经济舱票价逼近3万元大关,而北京至大阪的单程票较平日涨幅超过四倍,公众纷纷发问:今年国庆机票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曾经常见的临期低价机会彻底销声匿迹?
要理解这一轮票价飙升背后的机制,需参考权威数据。航班管家于9月26日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截至9月25日,今年国庆期间预售机票平均价格达到819元,相较2024年同期上升9.1%。
其实早有征兆可循,9月16日高铁票开售当天便迎来抢购高峰,这种紧张态势已预示航空出行需求将随之攀升。未能成功购得火车票的旅客,多数最终转向航空,供需失衡直接推升了机票价位。
![]()
海南地区情况尤为特殊,受第20号台风“博罗依”影响,三亚凤凰国际机场自9月28日上午9时起暂停所有航班运行,直至当晚9点才逐步恢复,大量旅客滞留现场。
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旅客排队办理退改签的照片,航班动态页面几乎被红色“取消”标识覆盖,然而即便如此,相关航线并未降价促销,反而因集中退改导致运力紧张,海口与三亚出港航班更加稀缺。
原本期待台风过后能捡到便宜票的消费者,最终只能无奈接受更高昂的价格,被迫在有限选择中完成出行安排。
![]()
事实上,今年机票市场的坚挺并非偶然现象。从五一假期到暑期运输,整体出行热度始终未降温。五一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人均消费水平也提升了1.5%,展现出多年未见的全面复苏态势。
进入暑运阶段,民航系统承载能力达到峰值,7月和8月合计运送旅客1.47亿人次,日均高达237万,单日客运量更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出境游热情同步回暖,暑期各大旅游平台国际线路预订量同比增加近五成,签证服务业务量翻番,其中日本、韩国等短途目的地恢复最快,欧美长线也在稳步回升。
![]()
在这种“空中客流密集”的背景下,国庆黄金周的需求自然延续,旺盛的出行意愿支撑下,票价缺乏下调动力也就顺理成章。
但仅有需求增长尚不足以解释价格的持续高位,航空公司经营策略的根本转变才是核心驱动因素。
过去航司以“填满座位”为目标,哪怕低价售票也在所不惜;如今经营理念已发生深刻变化。
![]()
当前航空公司管理层不再紧盯“上座率”,而是聚焦于客公里收益与座公里收益指标,即更关注每位乘客每飞行一公里所带来的实际收入。
这意味着宁可保留部分空座,也要维持较高票价水平,从而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
这也解释了为何南方航空近期采取减少座椅配置、限制代理渠道销售等措施,本质上都是为了优化收益结构,提升单位收益能力。
![]()
此外,民航主管部门此前对机票价格恶性竞争行为进行约谈,也为行业定下了基调:不得再依赖低价倾销争夺市场份额,必须转向精细化收益管理。
今年4月传出消息,由央企控股的主要航司对支线航线设定了最低限价标准——经济舱票价不得低于300元,公务舱不得低于500元,相当于从政策层面封堵了“超低价票”的生存空间。
以往“多卖一张是一张”的粗放模式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赚一分算一分”的精准控价逻辑,在需求旺盛时期,航司更有底气将价格稳定在高位区间。
![]()
那么,是否完全不存在低价机会?答案是否定的,但需要调整思路与策略。
例如选择节中错峰出行,像成都至海口、成都至三亚这类热门航线,若将出发时间定在10月3日、返程安排在10月9日,往返总价仍可控制在1500元以内,相比节前高峰时段节省近半费用。
另一个可行方案是锁定冷门飞行时段,如清晨或深夜航班(俗称“红眼航班”),通常价格更具优势。以上海至昆明为例,00:15起飞的航班比上午10点班次便宜约600元,只是对作息要求更高。
![]()
还有一个实用技巧:将搜索时间窗口从单一日期扩展至前后三天。比如计划10月1日出发,不妨同时查看9月30日和10月2日的报价,往往能发现意想不到的优惠选项。
但必须提醒的是,这些所谓的“漏票”大多附带不便条件,不像往年那样轻松等到大幅降价,更多依赖主动挖掘与灵活调整。
实际上,这种临近出发日价格不降反升的现象,在国际航线上早已成为常态,低价更像是短暂开放的窗口,而非普遍规律。
![]()
如今国内航司也在加速向这一模式靠拢,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动态定价模型,实现对不同时段、不同客群支付意愿的精准捕捉。
对于刚性出行时段(如10月1日早班机),坚决维持高价;对次高峰时段(如9月29日、10月3日)则微调舱位结构;唯有非热门时段才会面向价格敏感型用户释放少量低价票源。
![]()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节假日出行观念亟需更新。过去等待降价是一种博弈心理,如今提前规划才是确保出行确定性的关键。若想在国庆期间出游,接受票价比平时高出两三倍,或许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长远来看,要想让机票价格趋于平稳,根本出路在于假期分布的多元化。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试点推行学生春秋假制度,尽管家长群体对此存在争议,但从缓解集中出行压力的角度看,此举意义重大。
一旦假期不再高度集中在春节与十一,全年出行需求得以合理分散,航空运力调配将更加从容,票价也将回归理性区间。
归根结底,今年国庆机票价格异常坚挺,并非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需求端自五一延续至暑期的强劲反弹,供给端航司战略转型强调收益管控,叠加政策层面对低价竞争的约束,三者合力推动票价上行。
对个人而言,与其耗费精力追问涨价原因,不如积极调整应对策略:能错峰就避开高峰,能早订就尽早锁定,真想寻找低价机会,就得投入更多时间研究冷门航线与时段。
毕竟,假期的本质在于放松与愉悦,与其把宝贵时间浪费在等待降价上,不如提早布局行程,把注意力放在旅途本身带来的美好体验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