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战区》评论了中国的六代机歼-50,从照片显示来看,该机采用无尾布局、二维推力矢量喷口、DSI进气道、旋转翼尖、单座驾驶舱等关键特征。
文章认为:这些飞机可能并非单纯的验证机,而是接近量产构型,甚至就是量产型。
文章指出,考虑到中国在航空研发上的速度,如果照片中的歼-50已经是量产型,也不足为奇。
这意味着,中国六代机很可能已经非常成熟了。
对比来看,最近美国的六代机也有了新进展,美方刚刚宣布波音开始建造第一架F-47原型机,目标在2028年首飞。
美国空军高层在发布会上还展示了渲染图,并表示:“我猜中国的情报人员现在正盯着这张图看,祝他们好运。”
这种表态实在可笑,因为在中国可能已经有接近量产型六代机的情况下,美国居然还在为三年后才首飞的第一架原型机而洋洋自得。
我们肯定很难从美国公布的图片里发现什么,毕竟你无法推测一个PPT实际水平。
而且美国的原型机即便在2028年完成首飞,距离形成战斗力至少还要五到十年时间,而中国的歼-50若已接近量产,就意味着双方在时间线上拉开了至少一个世代的差距。
![]()
▲中国六代机
这并不是说中国直接击破了物理定律,而是完全打破了美国给世界带来的惯性思维。
过去十多年,中国军机的研发节奏已经一再刷新西方的认知。
从歼-20的快速定型,到歼-35在短短几年内完成舰载机验证,并上舰弹射,中国的模式显然与美国截然不同。
美国会先搞验证机、再搞原型机、再搞工程样机,层层推进,周期动辄二十年。
而中国往往是原型机一出现,就已经接近定型量产状态。
也就是说,中国的研发流程是并行推进,前期就完成了大量论证和工艺积累,一旦对外曝光,基本就是接近服役标准的样机。
这种模式让西方分析人士始终低估中国的速度,因为他们是按照美国的思路硬套中国,而中国走的根本不是这条路。
中国这种发展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先例可循,自然也就不能以西方思维去揣测。
![]()
▲中国六代机
美媒研判中国六代机可能已经有量产型,也从侧面反映出,歼-50的成熟度已经非常高。
量产意味着设计定型、工艺可控、产业链匹配、发动机和航电系统稳定,这些环节必须全部打通,缺一不可。
回看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中国五代机的质疑,现在的腔调明显不同了。以前需要先贬低,然后质疑,再到不得不承认,最后发出震惊,现在前面的步骤都省了,质疑归质疑,但会自己推翻自己的质疑,等于直接进入震惊环节了。
而这正是中国这么多年积累的结果,使得西方的舆论在潜移默化间,改变了其对中国高端军工产业的印象,认为中国这么快就要造出量产六代机,也没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毕竟人家是中国嘛。
![]()
▲中国六代机
回头来看,美国新战机研发搞那么繁琐,并不是什么必要流程,美国的效率本身就非常低,最关键的是没有压力,一直保持代差,没有紧张感,就磨洋工,反正也不急着用,怎么繁琐就怎么来,毕竟每个过程都是需要预算支撑的嘛。
而中国虽然也曾摸着美国过河,但并不像其他国家,好的不好的,全部抄来再说,中国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思路。
所以在进入六代机时代的时候,美国的研发节奏,注定了美国会落后。而中国,通过自身优势,直接定义了新的研发流程标准。
这种差距不只是时间差,更是战略主动权的差异。
因为六代机是未来空战的门票,谁先形成战斗力,谁就能在未来二十年的制空竞争中掌握绝对优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