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俄罗斯专家瓦西里・卡申坦言,在第六代战斗机的全球角逐中,俄罗斯已明显掉队,如今赛场只剩中美两强对峙。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也毫不客气地批评俄罗斯的米格-41项目"违反物理学定律"。
这场关于未来空中霸权的争夺,谁走在了最前面?
![]()
技术路线分化
2025 年 3 月,波音公司意外拿下 NGAD 项目合同,美军六代机 F-47 正式迈入工程制造阶段。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战机设定了极具挑战性的性能指标:作战半径突破 1000 海里(约 1852 公里),速度超 2 马赫,且能与大规模无人僚机群协同作战。
9 月的航空航天会议上,美国空军参谋长奥尔文透露,F-47 原型机已启动组装,目标 2028 年首飞。美军的技术底气源自 2020 年以来的 X 系列验证机积累,两款验证机累计试飞数百小时,尤其在动力系统上,通用电气 XA102 或普惠 XA103 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已通过设计审查,可实现亚音速与超音速效率无缝切换。
![]()
但成本失控成为致命短板,F-47 单机造价飙升至 3 亿美元,是 F-35 的两倍多,NGAD 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或突破数千亿美元。高昂价格迫使项目 2024 年暂停评估,最终计划仅生产 185 架,与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反差。
中国则走出差异化路径。2024 年 12 月底,成飞 J-36 原型机在成都首飞,银灰色涂装搭配三发动机、无尾飞翼设计引发外媒震动。从立项到首飞仅用数年,效率背后是 100% 本土化产业链支撑 —— 从涡扇 - 15 改进型发动机到陶瓷基复合材料,均实现自主供应。
![]()
J-36 单机成本仅为 F-47 的三分之一,作战半径达 2800-3000 公里,双座布局专门适配 “一人飞行、一人指挥无人机” 的协同模式。其电子战系统、隐身涂层等技术直接继承自歼 - 20,成熟度备受认可。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技术布局策略,2025 年上半年沈飞披露 “曲折箭翼” 方案,加上与歼 - 20S 的联合作战测试,形成多技术路径并行格局。正如俄罗斯卫星社所言,中国航空工业已从 “追赶” 迈入 “领先” 阶段。
![]()
俄罗斯的"纸面辉煌"与现实困境
反观俄罗斯,六代机发展陷入尴尬境地。米高扬设计局 2013 年提出的米格- 41 项目,曾宣称能以 4.5 马赫速度巡航、在 35 公里高空作战,还可搭载激光武器与反卫星导弹,原计划 2025 年首飞、2028 年服役。但 2025 年已过大半,这款战机除了电脑合成图和模型外,连原型机的影子都未出现。
美国《NSJ》直接将其称为 “幻象工程”,指出参数严重违反物理学原理。4.5 马赫速度下,机体表面温度会飙升至 800℃以上,现有隐身涂层会直接烧蚀,飞行员即便穿戴抗荷服,也会因十几 G 的瞬时过载失去意识。更致命的是,高速飞行形成的 “等离子鞘” 会包裹机身,屏蔽所有雷达与通信信号,让战机陷入 “盲飞” 状态。
![]()
《国家利益》更是调侃:“若能实现这些性能,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牛顿力学下,高速机动的离心力足以让飞行员昏迷;相对论层面,速度越高能量消耗呈指数级增长,燃料与冷却系统根本无法承受。
更现实的是,俄罗斯连五代机苏 - 57 都未搞定。2025 年苏 - 57 产能仅 20 架,阿尔及利亚订购 12 架就占据半数,累计交付量寥寥无几,在乌克兰冲突中几乎没发挥作用。其发动机仍用临时方案,隐身性能饱受质疑,批量制造能力严重不足。
![]()
西方制裁更让局势雪上加霜,高端芯片与特种材料渠道被掐断,军工厂频繁 “停工待料”,本土替代品质量堪忧,诸多军机项目被迫返工延期。
正如卡申所言,中国 J-36 的首飞堪称对俄罗斯航空工业的 “响亮耳光”—— 俄罗斯在人工智能、隐身技术等关键领域已全面落后,制裁又堵死了外部补短板的可能。
有限的国防预算本就捉襟见肘,乌克兰战争更榨干了国家资源,六代机这种 “烧钱巨兽” 自然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
未来空战的新游戏规则
六代机之争早已超越单机性能比拼,成为综合国力的终极试金石。从当前发展脉络看,中美两国正以技术突破为笔,重新书写未来空战的游戏规则。
传统单机格斗的时代即将落幕,有人机与无人机群的协同作战成为新范式。美国波音公司的 F-47 计划搭载上千架 "忠诚僚机",中国歼 - 36 则凭借无垂尾隐身设计,成为指挥无人集群的空中核心。在这种模式下,六代机不再是孤立的作战平台,而是集成指挥、探测、打击功能的小型空战网络中枢。
![]()
人工智能的深度渗透正在颠覆空战形态。六代机本质是 "飞行的超级计算机",歼 - 36 搭载的三台涡扇发动机能支撑海量数据处理需求,其 AI 系统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快速筛选战场情报,通过卫星数据链实现陆海空全域信息共享。这种毫秒级决策能力与全域感知优势,是 F-22 等五代机无法企及的代际差距。
技术门槛正重新划分航空强国阵营。六代机需同时突破 "隐形 ++" 性能、超 2 马赫巡航、AI 集成等多重难关,对高温合金、矢量发动机等核心技术提出严苛要求。这也是欧洲多国选择抱团的原因 —— 英意日的 GCAP 项目进展缓慢,德法西主导的 FCAS 计划仍在博弈,独立研发者唯有中美两国。
![]()
竞赛已进入冲刺阶段。美国空军明确 F-47 将于 2028 年首飞、2030 年服役,而歼 - 36 凭借密集试飞节奏,被美媒预测可能抢先形成战斗力。2030 年代初,中美六代机或将同时部署西太平洋,其 1850 公里以上的作战半径,将彻底改变区域力量平衡。
美国虽技术领先,但 F-47 的高昂造价可能限制装备规模;中国则凭借工业体系优势,有望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实现量产优势。歼 - 36 可携带 20 枚中距导弹或 2 枚高超音速武器的超强挂载能力,更让数量优势具备了质量威慑力。
![]()
这场竞赛的结局将影响未来数十年全球格局。当 AI 决策、无人集群成为空战标配,掌握技术主动权的国家将主导天空规则。这堪比从战列舰到航母的时代跨越,谁能领跑六代机革命,谁就握住了未来战略的钥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