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您最近感觉哪里不舒服?”在医院消化内镜门诊,58岁的王阿姨满脸愁容地告诉医生,最近几个月总觉得肚子有些闷胀,上厕所次数比以前多了,有时候便纸上还会带点红色。
她原本以为只是“上火”或者吃坏了肚子,没想到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时,却被查出了肠道息肉。这个消息让王阿姨和家人吓了一大跳:看似普通的排便变化,居然藏着肠道健康的巨大隐患!
其实,“肠道息肉”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样遥远。据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科专家介绍,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肠道息肉的检出率能够达到20%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息肉初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却很容易被忽视。直到出现持续便血、便形改变等“警报”,才让人后知后觉。但此时,风险已悄然升级。
那么,肠道里长了息肉,到底会有哪些“厕所信号”在悄悄提醒你?又该如何科学防范,避免让小问题酿成大麻烦?
尤其是有家族病史、高脂低纤饮食、久坐等人群,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的内容,希望你能耐心看完——它可能关乎你的长远健康。
许多人总认为肠道病变“会很疼”,其实,息肉带来的多数信号极为隐蔽。医生总结,出现下面3个排便异常时,绝不能再轻忽:
1、大便形状变细或时粗时细
健康的粪便多呈均匀、圆柱状。如果你突然发现,粪便变得像“铅笔芯”一样细,或者有时候细、有时候正常,千万别只当作简单的饮食问题。息肉占据肠腔空间,妨碍排便通道,会导致形态异常。尤其是直肠、乙状结肠区域息肉,更容易让便形发生变化。
![]()
2、排便带有黏液或血迹
偶尔轻微擦拭出血,很多人习惯归咎于痔疮。但不同于明亮鲜红的“痔疮出血”,息肉出血大多为暗红色,而且血液常与大便混合在一起。此外,如果每次排便都有“蛋清样”的黏液附着,说明肠黏膜受到了慢性炎症的刺激,这正是息肉等异常生长物“作祟”的常见预警。曾有患者因持续大便黏液,经化验发现便潜血呈阳性,进而检出腺瘤性息肉。
3、排便习惯突然改变
原本规律的一天一次或隔天一次,突然变成一天好几次、或好几天没有便意,排便感觉异常、腹部不适、里急后重(总有便意却排不出)等,若持续超过两周,务必及时就医。息肉对肠道蠕动产生影响,导致肠功能紊乱,这是发病早期常出现却常被误判的现象。
科学统计表明,肠道息肉恶变前,会隐藏3-5年。一旦进入2厘米以上阶段,部分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可高达30%。而早期切除息肉,5年内复发、恶变风险均能显著降低。别等到消瘦、持续腹痛、严重贫血时才察觉,那时常已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剧增。
![]()
息肉发展阶段与高危人群,早筛查、早预防才是关键
很多人总以为“息肉离自己很远、只是小问题”,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1、初期(小于0.5厘米)
基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微腹胀或排便次数微调。这个阶段是肠镜检查最容易发现、最安全处理的时期;通常门诊即可切除,术后恢复快。
![]()
2、进展期(0.5-2厘米)
息肉逐渐影响通便功能,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可能间歇出现。据临床数据显示,这一阶段息肉比初期平均多存留3-5年,低级别瘤变风险约有20%。
3、危险期(2厘米以上)
伴随顽固性便血、贫血、体重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肠道梗阻。2厘米以上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即可高至30%,而且越大风险越高。
1、长期高脂低纤饮食者
如现代外卖、快餐群体,肠道致癌物接触时间延长,息肉发生率可为普通人的1.8倍。
2、久坐少动
日均坐着超过6小时人群,息肉风险增加了40%,尤其是左半结肠更易受累。
![]()
3、直系亲属有肠癌/息肉病史者
这类人应比普通人提前10年开展肠镜筛查,部分遗传性息肉病甚至可早至20岁发病。
很多肠道问题,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而是日积月累——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保护伞: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每日推荐25克,约等于一碗燕麦+两个苹果+300克绿叶菜。纤维能包裹致癌物、提高肠蠕动效率,有效减少息肉风险。
2、定期筛查肠镜
40岁起建议首次肠镜,高危人群30岁及以上就应开始,每隔5-10年复查一次。如有家族史、既往息肉经历者,医生可能建议更早、更频繁地检查。
3、多运动,动起来就是在“按摩肠道”
每周3次30分钟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有效提高肠道活力。对于久坐族而言,尽量每小时起身走一走,让肠道有机会自我调节。
![]()
4、饮食烹饪方式选择蒸煮
避免油炸、炭烤,烧焦食物可产生强致癌物杂环胺。日常烹调以蒸、煮为主,有助于保护肠道黏膜。
5、学会观察自己的便便
日常如厕时多花几秒时间观察——看颜色、看形态、闻气味。出现以上提到的异常时,及时求医,可能就会“早一步摆脱一生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