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强调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但很多学校在实践中面临 “缺乏优质融合载体” 的难题,而鸣乔【MQ-JXQX】校园气象站凭借 “多学科知识交汇” 的特性,成为跨学科学习的优质平台,让不同学科知识在气象观测中相互渗透、有机融合。
与数学学科的融合,体现在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北京某小学的数学老师以校园气象站的月度数据为教学素材,设计 “统计与图表” 的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将每日气温、湿度数据整理成统计表,计算月平均气温、降水量的中位数,再用折线图、柱状图呈现数据变化趋势。学生小李在完成作业时发现:“这个月有 10 天的气温超过 25℃,比上个月多 5 天,用折线图一看就很清楚。” 这种结合真实数据的数学学习,比课本例题更有趣,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数据解读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与地理学科的联动,聚焦气候与地形、环境的关系。上海某中学的地理课上,老师带学生用校园气象站的数据探究 “地形对小气候的影响”:学生在校园的低洼处、高地、教学楼周边分别设置观测点,发现低洼处的湿度比高地高 8%,气温低 1.5℃;教学楼北侧因遮挡阳光,日均温比南侧低 2℃。结合地理课 “地形影响局部气候” 的知识,学生们撰写了《校园地形与气象差异探究报告》,还绘制了 “校园小气候地图”。这种 “实地观测 + 理论学习” 的模式,让地理知识不再抽象,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
![]()
校园气象站
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体现在数据应用与创新中。广州某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指导学生用编程软件处理校园气象站的历史数据,制作 “校园气象查询小程序”:用户输入日期,就能查看当天的温湿度、风速、降水量,还能生成 “一周气象趋势图”。学生们在编程过程中,不仅巩固了 Python、数据库等知识,还学会了将数据转化为实用工具。该小程序在校园内推广后,累计使用量超 1 万人次,学生们也体会到 “信息技术能解决实际问题” 的价值。
与语文学科的结合,让理性数据与感性表达碰撞出火花。江苏某小学的语文老师,让学生根据校园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写观察日记:“今天气温 28℃,湿度 65%,微风,操场上的梧桐树叶子轻轻摇晃,同学们都穿上了短袖。” 初中阶段的学生则结合季节气象变化创作散文,将 “春雨绵绵(降水量 15mm,湿度 80%)”“秋高气爽(气温 20℃,湿度 50%,气压 1015hPa)” 的气象数据转化为生动的文字描写。这种跨学科练习,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对气象知识的理解。
如今很多学校已形成 “气象 + 多学科” 的课程体系。浙江杭州某中学的课程涵盖数学、地理、信息技术、语文、生物等多个学科,还定期举办 “跨学科气象探究大赛”,学生们围绕 “气象与生态”“气象与生活” 等主题开展团队探究,提交跨学科成果。这种融合式学习,让学生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培养了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
![]()
校园气象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