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订单泡沫太离谱!党报点名整治,这些套路该收场了
最近刷懂车帝,满屏都是新车 “预售 1 小时破 10 万”“小程序被挤崩” 的捷报,看得人直呼 “车圈这么火?” 但《经济日报》这篇评论一出来,算是把遮羞布扯没了 —— 这些订单里的水分,比海绵挤出来的还多!
![]()
先说说这泡沫有多夸张。蔚来李斌的吐槽太实在了:“按大家报的订单数,全国都该卖 1 亿辆了”。可真实数据摆在那,2025 年 1-8 月全国乘用车才卖了 1469.8 万辆,而光是小订总量就突破 5000 万辆,80% 还都集中在新车发布 72 小时内,这数字简直离谱。阿维塔前高管李鹏程在朋友圈暗讽,这 “销量大跃进” 比蹿火箭还快。
![]()
要识破套路,得先分清 “小订” 和 “大定” 的猫腻。小订就是几百到几千块的意向金,随时能退,顶多算 “有点兴趣”,某新能源车企高管透露,小订转化率通常也就 10%。大定是万八千的定金,签了合同,本算真想买,但不少车企连这都能造假。关键是不管哪种数据,都没第三方监管,全凭车企自己说了算,想报多少报多少。
![]()
现在车企造假的花样越来越多。最常见的是广告公司提前策划 “小订破万”,先把热度炒起来;有的经销商更损,车辆没交付就买交强险,造 “零公里二手车” 充销量,导致消费者提车时发现车已登记在别人名下。更绝的是逼员工刷单,有些车企晋升和大定挂钩,中层只能自掏腰包或动员亲友下单,之后放弃定金冲业绩,最后车全砸手里。前阵子某增程 SUV 说 “1 小时小订 10 万”,现在想想全是剧本。
![]()
这股歪风其实是从数码圈学来的,但汽车可是几十万的大宗消费品,哪能像手机一样随便抢?买车要试驾、选配置、对比性价比,正常人哪会看两眼就下单?说白了就是车企抓准了大家的从众心理,觉得 “爆款车肯定靠谱”,故意造紧张氛围催你交钱。
短期看车企赚了流量,长期危害可太大了。虚假数据会让车企错估需求,盲目扩产导致库存积压;消费者冲着 “爆款” 买车,结果发现根本没人抢,信任感直接崩塌。更要命的是 “劣币驱逐良币”,踏实做产品的车企反而显得 “成绩差”,整个行业都陷入 “研发不如刷单” 的浮躁。
![]()
不过好消息是,监管已经动手了。9 月 10 号工信部等六部门启动了 3 个月的专项整治,重点就打夸大宣传。行业里也有车企开始收敛,不再瞎晒小订,转而说锁单率、交付量这些实在的。
其实靠谱的车企早用行动证明,真不用靠虚假订单撑场面。比亚迪从来不公布订单,每月交付数据和财报能对上;方程豹钛 7 直接晒上险量,这才是真销量;蔚来也只公开交付量,李斌说 “没参与数据通货膨胀”。汽车大咖吴佩早就戳破,那些 “小订过万” 的海报,很多就是做给领导看的。
![]()
说到底,汽车行业拼到最后,比的还是技术和服务,不是谁的订单数字吹得大。现在国家开始挤泡沫,潮水退去,谁在裸泳很快就清楚了。希望这次整治能来真的,让车企把心思放回造好车上。咱们买车也得擦亮眼睛,别被虚高订单骗了,交付量、上险量这些硬数据才靠谱,毕竟车是开好几年的大件,踏实比啥都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