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郭克勤 吴如嵩:孙武世系考辨

0
分享至

孙武世系考辨

郭克勤1,吴如嵩2

(1.滨州学院 孙子研究院,山东 滨州;2.军事科学院,北京)

摘 要:《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唐宋人著述中有关孙武世系的记述基本正确:陈(田)完—田稚孟夷—田湣孟庄—田文子须无—田桓子无宇—孙书(齐景公赐姓)—孙凭—孙武,正确理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关于孙书的表述是解决孙武世系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孙书被齐景公“赐姓封采”是乐安孙氏的得姓之源。

关键词:孙书;孙武;世系;乐安孙氏;《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孙子热”席卷海内外,使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重放异彩。“孙子热”引发了人们对“孙子世系”问题的深入讨论。原来许多被学者们反复引用的诸多史料,随着孙子世系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孙武的里籍、世系问题的怀疑和更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一直延续到今天。

近几年来,苏州市学者陆允昌先生在《孙子研究》上相继发表三篇文章考证孙武的世系问题,提出了孙武就是田开彊的观点[1],反对唐宋以来学界关于孙武世系问题的传统观点,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客观地讲,学者专家们的讨论和争鸣促进了孙子研究的发展。但由于每位专家学者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不可能完全一致,提出一些“有独到见解”的观点也是正常的。但是,有些“特别独到的见解”也给繁荣的孙子学研究带来不小的杂音和负面影响。为了回答部分学者对孙武世系问题的质疑,笔者认为,有必要、有义务、有责任对他们提出的“观点”予以梳理、考辨,以便分清是非,辨别真伪,促进孙子研究健康、理性地发展。笔者将从“唐宋人关于孙武世系问题史料的梳理”“春秋时孙书、陈书的存在是研究孙武世系问题的关键所在”“赐姓封采是乐安孙氏的得姓之源”三个方面来考辨孙武的世系源流,回答诸多学者提出的某些疑问。如有不妥,请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一、唐宋人关于孙武世系问题史料的梳理


依据现存史料,唐宋以前关于孙武世系问题的记述十分简略模糊。孙武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齐国人,当今研究孙子问题的专家学者们对这一点的意见是一致的。但是,记述春秋时期人和事的《左传》《国语》等诸多先秦史书却对孙武的世系问题语焉不详。到了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名著《史记》中也不过仅仅告诉我们“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2]1677;孙武佐吴王阖庐“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2]1678。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记述孙武世系的史料逐渐多了起来。经过唐代人的不断努力,孙武世系的研究可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写入当时的官方著述中。到了北宋时期,官修史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为以孙武为代表的孙氏世系列出了完整的世系表,使后人明白了以孙武为代表的乐安孙氏的来龙去脉。为了研究的方便和理清孙武世系问题的源流,下面将唐宋人关于孙武世系问题的史料转录如下。


《元和姓纂》的记载:

乐安 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五代孙惠蔚(案:唐世系表,顗四代孙士和,二子:苑、蔚。蔚字伯华,魏秘书监。此“惠”疑衍),魏光禄大夫。五代孙希庄,唐韩王典签,始居上党涉县。生嘉之,襄邑令,宋州司马致仕。生逖、遹、遘、造。逖,中书舍人、刑部侍郎,生宿、绛、成、视。宿,中书舍人、华州刺史,生公器,邕州经略使;绛,检校郎中;成,桂府观察兼中丞;视生替否。遹生会,常州刺史。遘,右补阙、河内司马,生公辅,诚大理评事(案:唐世系表,遘四子:长公彦,次客卿,次公辅,次起,与此不合)。[3]

《元和姓纂》是唐代谱牒姓氏学的专著,原本十卷,今有十卷本、十八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成书。

作者林宝,济南人,约经历了唐德宗至穆宗四朝,做过同州司马翊县尉、太常博士、沔王府长史等官,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该书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因而也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原书久已失传,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再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补缺,重新分为十八卷,此为《四库》辑本。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

孙氏……又有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4]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记录帝室王族之外谱系巨表,共收入唐代宰相369人凡98姓的世系,记录唐代人物数万名。它对于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学和社会诸方面,以及姓氏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今姓氏书辨正》的记载:

妫 出自虞舜,生于妫汭,以水为姓。周武王时,有虞遏夫者,为陶正,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其先圣之后,封其子满为陈侯,复赐姓妫,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胡公裔孙陈威公鲍,生太子免。鲍弟曰厉公跃、庄公林、宣公杵臼。杵臼生穆公款,款生共公朔,朔生灵公平国,平国生成公午,午生哀公弱及公子过、公子招。弱生悼太子偃师及公子留、公子胜。偃师胜惠公吴,吴生怀公柳,柳生闵公越。又有五父陀太子御寇、公子完、公子黄,皆见于春秋。完奔齐,为工正,食采于田,谓之陈恭(敬)仲。其卜得繇辞曰: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果以为姓,奔齐后为田氏。五世而陈无宇,为齐卿。八世而陈常,得齐政。常孙田和,取齐而代之。

陈 《元和姓纂》曰:出自妫姓,虞帝之后。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太姬,封之宛邱,为陈侯,以奉舜后,是为胡公满。九世孙厉公他,生公子完,字敬仲,奔齐为工正,以国为氏。五世孙陈桓子,字无宇。孙成子陈常,又以所食邑为田氏,今详《左传》。鲁庄公二十二年,陈人杀其太子御寇,陈公子完奔齐。其后有桓子无宇,生文子须无、武子疆、僖子乞。乞子占书,其诸孙曰成子常;及瓘,字子玉,逆字子行。又陈庄陈豹,《礼记·擅弓》有常孙庄子,名陈伯子车。子车之弟子亢陈乾,昔及其子尊己。《论语》有陈子禽。至太公和,遂篡齐国,为田齐。和孙称王。十五世孙齐王建,为秦所灭。

孙 ……又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无宇。二子:常、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作乱,奔吴,为将军。[5]

《古今姓氏书辨证》是一部考辨姓氏源流的书。作者是南宋学者邓名世、邓椿。该书以《左传》《国语》所见姓氏为主,自《风俗通》以下,尤以《元和姓纂》抉摘最详。它的记载是考证孙武世系及故里问题的重要史料。

综合分析上述资料可知,《元和姓纂》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古今姓氏书辨证》的材料可知,《古今姓氏书辨证》一书在编撰时,参阅和引用了《元和姓纂》的史料,但也利用了当时不属于《元和姓纂》的其他资料。如《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关于陈姓姓源记载是:“出自妫姓,虞帝之后。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太姬,封之宛邱,为陈侯,以奉舜后,是为胡公满。”它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太姬,生满,封之于陈,赐姓妫,以奉舜祀,是为胡公”不一致,可资证明这一点。不同时期、来源不同的史料在孙武世系、故里问题上有着大体相同的记述,可以判定关于孙武世系及故里乐安的记载是可靠的。

唐宋人这些关于孙武世系、故里问题的史料虽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怀疑和矛盾的地方,但它们的记述总体上来看是可信的,是后人研究孙武世系和故里问题的基础性史料。“《左传》中虽记述了孙书的一些活动,但有关他伐莒有功而得孙氏,并为孙武之祖的记述,并不出自《左传》。这一说法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文献根据是《新唐书》。”[6]60离开了唐宋人留下的这些史料,我们既无法将陈完与孙武相联系,也更无法将陈氏与乐安孙氏相联系,孙子世系问题研究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是田开彊的年龄事迹和孙武再一致,也无法将二人联系起来,因为离开了唐宋人的研究成果,陈氏就是陈氏、田氏就是田氏,无法把陈(田)氏变为乐安孙氏。

二、春秋时陈书、孙书的存在是研究孙武世系问题的关键所在

研究孙子世系问题的学者们,一般都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关于孙武世系的表述作为其立论的基础,虽然他们的表述中确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亦就是有的学者所说“这段材料本身是大有问题的”[7]。

为了研究的方便,先把这段历史上第一次把“田氏”和“孙氏”(孙武)联系起来的基础性史料转录如下,虽然它“本身是大有问题的”。

孙氏……又有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

这段史料明确地告诉我们两个问题:其一,春秋时齐国的田完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的远祖;其二,孙武之所以姓孙是因为其祖父田书 “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封采”而成为孙氏。因为孙书的“采地”在乐安,故孙武这个家族又称为“乐安孙氏”。

成书于南宋时期的《古今姓氏书辨证》又基本上转录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这段记述。

又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无宇。二子:常、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作乱,奔吴,为将军。

“应该说《古今姓氏书辨证》的作者在转录《新唐书》的这段记述时,其态度是严谨认真的,因此,这段记述是可信的。”[6]58-59

上述这段记述,既为学界所采纳,也为孙氏宗谱的修谱者所认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孙星衍说:“孙子盖陈书之后,陈书见《春秋传》,称孙书。《姓氏书》以为景公赐姓,言非无本。又泰山新出‘孙夫人碑’,亦云‘与齐同姓’,史迁未及深考。吾家出乐安,真孙子之后。”[8]当然,并不是说考证孙武世系的问题已全部解决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段材料也越来越表现出“材料本身的大有问题的”。


春秋集解 (宋)呂本中

依据目前所能见到的史料,孙书的名字首见于《左传·昭公十九年》:

秋,齐高发帅师伐莒,杜注:莒不事齐故。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也。使孙书伐之。杜注:孙书,陈无宇之子子占也。初,莒有夫人,莒子杀其夫,已为嫠妇。杜注:寡妇为嫠妇。及老,托于纪鄣,纺焉以度而去之。及师至,则投诸外。或献诸子占,子占使师也缒而登。杜注:缘绳登城。登者十六人,缒绝。师鼓譟,城上之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七月丙子,齐师入纪。[8]1403

通过西晋杜预的注,可以知道孙书是陈无宇的儿子,由此将孙书与将由陈国奔齐的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人建立了联系。也由此知道孙书原名陈书。至于陈无宇之子陈书,为什么姓孙,杜预没有说,但杜预的注,与前面孙星衍所引“孙夫人碑”之“与齐同姓”(田齐)相一致。说明杜预的说法在西晋时期是普遍性的认识,无须解释。

陈书之名,见于《左传·哀公十一年》:

为郊战故,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至于赢。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齐国书将中军,高无丕将上军,宗楼将下军。陈僖子(应为:陈成子常,下详)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杜注:书,子占也。欲获万事之功。宗子阳与闾丘明相历也。桑掩胥御国子。公孙夏曰:“二子必死。”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陈子行命其徒具含玉。公孙挥命其徒曰:“人寻约,吴发短。”东郭书曰:“三战必死,于此三矣。”使问弦多以琴,曰:“吾不复见子矣。”陈书曰:“此行也。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

甲戌,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9]1661-1663

如果把上述两段文字联系起来看,“材料本身是大有问题的”的判断是正确的。为此陆允昌先生提出了他的看法:

孙武家世研究,让人纠结、难辨的症结何在?笔者以为:问题出在‘孙书’与‘陈书’二人混为一人上。

参加“伐莒”的孙书与参加“艾陵之战”当了俘虏的陈书,究属一人,还是两人?先秦至两汉,无人做过判断。直至西晋,学者杜预作《春秋左传经传集解》始有注。杜预在“孙书”下注曰:“孙书,陈无宇之子,子占也。”在“陈书”下注曰:“书,子占也。”显然,杜预把《左传》中出现的“孙书”和“陈书”视为一人。

理由是:孙书参加“伐莒”与陈书参加“艾陵之战”,时隔整整三十九年。假设孙书伐莒时的年龄约50岁左右(注:此一年龄尚不能满足孙武于公元前512年见吴王阖闾之要求。),那么参加艾陵之战时,孙书的年龄已接近八十岁,如此老翁还能驰骋战场吗?著名历史学家田昌五先生早先就曾指出:“就算孙书和陈书是一个人,那也说不过去,如前所说,自齐奔吴的《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子,其时在公元前512年,与孙书伐莒几乎同时,他怎么可能是孙书之孙呢?”田先生又称:“杜预的‘注’靠不住。说田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云云,能靠得住吗?”[10]

陆允昌先生在这段论述中提出的“伐莒”的孙书与“艾陵之战”被俘的陈书是两个人是对的。但由此来否定唐宋人确定的孙武世系,提出“孙书非陈书,也非孙武之祖”就有点走得太远了,甚至错了。

关于“伐莒”时的孙书与“艾陵之战”时的陈书是两个人问题,吴如嵩、霍印章早就说过:“不论《左传》,杜注或《唐表》,都没有说过孙书和陈书为一人,杜注只是讲他们都是陈无宇之子。由于先出世者早已被赐姓为孙氏,所以后出世者才有可能与先出世者重名,而两个人的姓氏则已完全不同了。”[11]

吴名岗在他的《孙武生平考论》一书中说:“事实上孙书和陈书是两个人,陈书不是孙书。后人把孙书和陈书误认为是一个人,完全是个人误读所致。《左传》的记载本身能表明孙书、陈书不是一人,杜预的注也没有说孙书和陈书是一人。”[12]79-80

杜预注说“孙书,陈无宇之子子占也”,说得很明白,孙书是陈无宇之子,字子占。但是在注陈书时既没说陈书是陈无宇之子,也没说陈书是孙书,只说“书,子占也”。这怎么能说陈书和孙书是一人呢?[12]80

人们之所以把“伐莒”时的孙书与“艾陵之战”时的陈书混为一人,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孙书是陈无宇之子,原来就叫陈书,他改称孙书是齐景公“赐姓封采”以后的名字;其二是由于年代的久远,人们对于古代人的命名习惯已经十分生疏造成的。

关于古代人命名习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李平心先生说:“《君奭》与《竹书纪年》把伊尹和伊陟派做父子,说自可通,因为古有父子祖孙同名之例(章太炎、刘盼遂都有此说),同名实即同姓。罗斯福的儿子可称罗斯福,拿破仑的侄子可称拿破仑第三,我国古代命名之法也大略相同。”[13]19

关于古代父子祖孙同名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历史学者刘盼遂先生就论述得更明白了:

虞仲之后亦名虞仲也。《史记·吴太伯世家》,仲雍立是为吴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子叔达;叔达,子周章;武王封周章于吴。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索隐”引《左传》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则虞仲是太王之子必也。又引《论语》称,虞仲夷逸隐居放言,是仲雍称虞仲。今周章之弟亦称虞仲者,盖周章之弟,字仲,始封于虞,故曰虞仲,则仲雍本字仲,而为吴之始祖。故后代亦称虞仲,所以祖与孙同名也。盼遂谨按虞仲为吴仲雍之曾孙,慕述先芬。故仰同嘉号。虞吴古同字,不若小司马之说也。

吴王诸樊之孙从孙亦名诸樊也。左氏昭公二十三年传,吴太子诸樊入郧。杜注:诸樊吴王僚之太子。按诸樊者,吴王遏之号,吴王僚之伯父也。而僚之子亦名诸樊。是从祖孙同名,且又上僭前王矣,而不为嫌者。时周虽崇避讳重谥之风,而吴自依其旧俗,故不同礼矣。陆德明、孔仲远、顾宁人不达是故,而周折求解,遂鼠入牛角矣。[14]

由此可知,既然陈无宇有多个儿子,那么原来叫陈书的那位孙武之祖,因为“景公赐姓封采”已经改名为孙书了,为什么不可以有一位比孙书小的儿子或孙子再叫陈书呢?这完全可以,也是靠得住的。

至此,依据《左传》《史记》以及唐宋人留下的史料和推论,可以列出比较合理的孙武世系表:

陈(田)完—田稚孟夷—田湣孟庄—田文子须无—田桓子无宇—孙书(齐景公赐姓)—孙凭—孙武。

三、“赐姓封采”是乐安孙氏的得姓之源

研究孙武的世系,离不开唐宋人留下相关史料。孙武之所以姓“孙”,是因为孙武的祖父孙书 “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也就是说,要想明白乐安孙氏的来源,就必须理清孙武的祖父孙书的若干问题。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虽然第一次把《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与陈完的后裔陈书联系起来,并明确了得姓原因是“景公赐姓”。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这段史料是有问题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关于孙子故里和孙武世系问题的学术争论了。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讲:“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也就是说,孙武的祖父孙书是田桓子无宇的儿子,田桓子无宇有两个儿子。其实,这段史料是有严重错误的,发生错误地原因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编撰者或唐宋时期的孙氏后裔在编撰族谱时,错误地依据《左传》中的记述“陈僖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杜注:书,子占也。欲获万事之功”造成的。恰好编撰者发现了这段话是有错误的,为了解决《左传》中的错误记述造成的矛盾,于是造成了新的错误:“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

关于“陈僖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杜注:书,子占也。欲获万事之功”这段话的错误原因,吴名岗指出:“哀公十年,陈僖子已死,《左传·哀公十一年》的陈僖子不是陈僖子而是陈成子,陈书是成子之弟陈乞之子。”[12]

是《左传》把陈成子错成了陈僖子。这“成”与“僖”一字之差,错于何时,不得而知,或许司马迁见到的《左传》本无其错,是后世辗转传抄中错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记载了田乞的死年是齐悼公四年,为我们发现这一差错提供了证据。从而断定参加艾陵之战的陈书不是陈僖子之弟,也不是陈无宇之子。[12]

唐宋人在编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或族谱时,发现了《左传·哀公十一年》陈成子常误为陈僖子乞的错误,修正为“陈成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因为看到了“□□□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就想当然地把陈书当作了孙书,而在唐宋人那里变成了“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

其他著述中也有相关类似的记述,可以证明上述考辨结论。“田齐妫姓侯爵,陈历公佗之子敬仲完奔齐,以陈字为田氏。敬仲生夷梦思;思生闽孟克;克生文子须无;须无生桓子无宇;无宇生武子开及僖子乞;乞产成子常……”[15]50

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在他的《春秋左传注》也说:“陈武子,陈无宇子,名开,字子彊。无宇生三子,长曰开,次曰乞,即僖子(《史记》例作釐子)季曰书,见十九年传及哀公十一年传。书为孙氏,孙武其后也。”[9]1473

通过上述考辨,可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这段话的正确描述应该是“无宇二子,开、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

至此,关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无宇二子,开、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已经理顺了。这样,本文关于孙武世系考辨问题的任务,就剩下“景公赐姓孙氏”的原因,或者说齐景公为什么赐姓孙书为“孙氏”这个问题了。

研究孙书被“赐姓封采”的原因,必须从当时的宗法制度入手。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西周时期,由它构成了封建贵族的等级阶梯,成为封建领主制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依据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周王为普天下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神权与族权。……历代的周天子应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别宗的宗子,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家族内,则为族长,是“大宗”。

在诸侯国内,国君又分封自己的兄弟以采邑,建立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邑内立有家庙,统帅其家族。相对国君而言,他们又是诸侯国内的“小宗”。……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与政权合一,“尊祖故敬宗”,尊祖敬宗成为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信条。

宗法制度依据以周王为轴心的各级宗子的嫡庶、长幼、亲疏等项关系,确定封建领主贵族的贵贱、大小、上下各种等级。这些等级区别,形成封建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各种名分。[16]333-334

隐公八年传“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士,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桓二年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此封建制,亦即宗法制也。天子以嫡长子继位,众子封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封为大夫;大夫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士。士为小宗,以大夫为大宗。大夫亦为小宗,以诸侯为大宗。诸侯亦为小宗,以天子为大宗。故封建系统即宗法系统,宗法为“封建”之本也。[17]309

根据上述可知,西周、春秋时代的宗法与政治制度是合二为一的。当时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时的“嫡长子”继承的不仅是政治权利也包括宗族权力——族权。所有的权力都被“嫡长子”获得了,那“非嫡长子”怎么办?王国维说:“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于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18]从权力纵的传授,属于继统法;权力之横的扩张,属于宗法制。

天子死,其嫡长子复继承其权力,而为次代的天子。次代的天子死,其自己的嫡长子复继承其权力,而为再次代的天子。如此一代两代三代……永远传下去。这是一事。天子的嫡次子若被封为诸侯,则此诸侯死了的时候,其嫡长子亦复继承其权力而为次代的诸侯。自此以后,也是一代两代三代……永远传下去。这又是一事。诸侯的嫡次子若被封为大夫,则另戴一称呼,曰“别子”,大概是取义于“分别而出”。别子死了,变成了祖(这叫别子为祖),其嫡长子继承其权力,而成为次代的大夫,称曰“大宗”。大宗死了,其自己的嫡长子又继承其权力,而为再次代的大夫,仍称大宗。自此以下,据说“百世不迁”。意即百世以后,大宗所尊的始祖,仍是原来那一个,而没有迁移。这是第三事。别子的嫡次子若被封为士,死了的时候,被其嫡长子成为“祢”。嫡长子自己,则继承其权力而为次代的士,称曰“小宗”。所谓“继祢者为小宗”是也。小宗死了其自己的嫡长子继承其权力而为再次代的小宗。自此以下,据说“五世则迁”。意即小宗到了五代的时候,其所尊之祖(即高祖上一代之祖),必迁至远祖所在的祧庙里去。[19]73-74

虽然古礼家在理论上限定“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的“别子”必须是诸侯之子,也就是诸侯之子才能自立一系,然后区分大小宗。但实际上宗族中人口繁衍,同出一祖的子子孙孙不可能永久聚居一处,过若干代必然有迁居他处的。那么,始迁他处的即使并不具备诸侯之子的身份,只是某一支小宗,由于脱离了原先正嫡大宗的统帅,往往也能自成一系,后世奉之为祖,于是重又在本系之中开始大宗、小宗的区分。当然,这一系在名义上与故国旧家的正嫡大宗仍会保持一定的联系。所以,所谓大宗、小宗有时又是相对的。对原先的正嫡大宗而言,它是小宗,但分出自立一系之后,对本系的旁支来讲,他又是“继别为宗”的大宗了。不过,这个始迁他处被后世尊为始祖的“别子”,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卿大夫有封邑采地,士有禄田,从这个意义上讲“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荀子·礼论》),为宗庙主的必然是卿大夫或士。因此,西周春秋时严密的宗法制度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但其“子继父、嫡统庶、兄先弟、尊临卑”的原则无疑渗透于整个社会生活之中。

从本质上看,正是基于《礼记·丧服小记》中所说的“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敬宗所以尊诅祢也”的宗法制度,齐景公之所以赐给孙书姓氏,封给他采邑的原因是因为孙书是陈无宇的嫡次子,他无权继承陈无宇的一切权力。可是,他是齐国的大夫,是大夫就要有采邑安置自己的子孙,建自己祖庙祭祀自己的祖先。又因为,孙书是陈无宇的嫡次子,不是齐景公的嫡次子,不能无缘无故地封给他“采邑”,赐给他“姓氏”。这时只有因为“伐莒有功”来封采邑、赐姓氏了。因为孙书是“嫡次子”即别子,他当然就是妫姓孙氏的百世不迁之祖了。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当时的宗法制度。这也说明了吕夏卿在编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依据的谱牒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没有一定的传世材料“编”是编不出来的。

至于有关孙书“伐莒”的时间,吴如嵩、霍印章在《正确对待孙子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评陆允昌〈孙武研究新探〉》一文中早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有趣的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还为研究孙书的“赐姓封采”问题留下了一个旁证性的材料:

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

这里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孙武有三个儿子:驰、明、敌。偏偏又是孙武的嫡次子孙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为富春人。这就以史料的形式告诉我们“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是孙书能够得到齐景公“赐姓封采”,得以成为妫姓孙氏之祖的原因,也正是由于此原因,孙明才“食采于富春”而为“富春人”。

综合上述考辨,笔者认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孙武世系的记述是基本可靠的,虽然它是有瑕疵的;通过否定孙书是孙武之祖,来否定孙武世系和孙武故里“乐安说”的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唐宋人有关孙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的记述是正确无疑的,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在没有新的确凿的证据的情况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孙武世系的表述是基本正确可信的。

参考文献:

[1]陆允昌.孙武“姓、名、字、谥”辨析[J].孙子研究,2016(2):93-97.

[2]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林宝.元和姓纂[M]//永瑢,纪盷.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正[M].王力平,点校.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6]陈秋祥.孙武世系考述[M].墨尔本:澳大利亚新金山出版公司,2004.

[7]田昌五.孙子里籍辨误[J].孙子学刊,1992(3):36-43.

[8]孙星衍.孙子十家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6.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陆允昌.再谈“孙书非陈书,也非孙武之祖”[J].孙子研究,2017(1):85-92.

[11]吴如嵩,霍印章.正确对待孙子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评陆允昌《孙武研究新探》[J].中国军事科学,2004(2):60-71.

[12]吴名岗.孙武生平考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13]吴泽主.李平心史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4]刘盼遂.中国古代父子祖孙同名考[J].国学丛刊,1931(1):18-19.

[15]宋衷,秦嘉谟.世本八种[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8.

[16]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17]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8]王国维.观堂集林:卷10[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9]周谷城.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收稿日期:2019-09-16

第一作者简介:郭克勤(1963-),男,山东惠民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孙子哲学思想研究。

滨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

【教育部名栏·孙子研究】纪念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成立30周年专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吃里爬外,永不回国?她带领30名演员选择留美,如今年过花甲归来

吃里爬外,永不回国?她带领30名演员选择留美,如今年过花甲归来

芳芳历史烩
2025-11-07 12:50:30
没想到白所成宣判死刑后,他那个不起眼的女婿,才是真正的狠人

没想到白所成宣判死刑后,他那个不起眼的女婿,才是真正的狠人

揽星河的笔记
2025-11-07 14:04:28
中国的安排太妙了:福建舰入列当天,10名日本军官正在中国参观

中国的安排太妙了:福建舰入列当天,10名日本军官正在中国参观

千里持剑
2025-11-07 13:55:34
环球小姐爆炸现场!冠军带头罢走、佳丽集体退场,主办方全网道歉!

环球小姐爆炸现场!冠军带头罢走、佳丽集体退场,主办方全网道歉!

新欧洲
2025-11-06 21:37:11
全运男篮出线形势:4队锁定晋级,辽宁最轻松,北京山东压力最大

全运男篮出线形势:4队锁定晋级,辽宁最轻松,北京山东压力最大

后仰大风车
2025-11-07 07:10:05
深圳37家印度人空壳公司被端,网友:那些印度“寄生者”开始慌了

深圳37家印度人空壳公司被端,网友:那些印度“寄生者”开始慌了

丫头舫
2025-11-06 23:15:12
“荡妇”发春,四邻不安!高市早苗叫嚣:台湾有事,自卫队必介入

“荡妇”发春,四邻不安!高市早苗叫嚣:台湾有事,自卫队必介入

刚哥说法365
2025-11-06 18:29:56
台湾赖岳谦预测:美国或2025-2027,将因台海问题对华发动战争!

台湾赖岳谦预测:美国或2025-2027,将因台海问题对华发动战争!

文史旺旺旺
2025-11-06 18:12:10
江西省公安厅警务保障部原主任辛卫平,敛财数额特别巨大

江西省公安厅警务保障部原主任辛卫平,敛财数额特别巨大

政知新媒体
2025-11-07 16:41:44
1950年周恩来低声请示:那个潜伏21年的人,该让他回家了吧

1950年周恩来低声请示:那个潜伏21年的人,该让他回家了吧

鹤羽说个事
2025-11-07 16:00:10
女朋友是体育生是什么体验?网友:第二天下不来床

女朋友是体育生是什么体验?网友:第二天下不来床

带你感受人间冷暖
2025-11-06 00:20:05
特朗普:若最高法院裁定关税战非法,将考虑替代方案

特朗普:若最高法院裁定关税战非法,将考虑替代方案

参考消息
2025-11-07 15:15:05
民进党气炸了!联合国秘书处要求民进党代表国籍一栏写中国!

民进党气炸了!联合国秘书处要求民进党代表国籍一栏写中国!

小企鹅侃世界
2025-11-07 12:04:55
赵鸿刚:已经签了6场扇耳光比赛,如果医生允许,想完成剩下5场比赛;此前其眉骨处伤口已缝5针,摘墨镜眼睛肿得睁不开

赵鸿刚:已经签了6场扇耳光比赛,如果医生允许,想完成剩下5场比赛;此前其眉骨处伤口已缝5针,摘墨镜眼睛肿得睁不开

极目新闻
2025-11-07 00:52:34
耻辱3连败,西部倒数第1!拿门面担当换最脆超巨,3方交易亏大了

耻辱3连败,西部倒数第1!拿门面担当换最脆超巨,3方交易亏大了

毒舌NBA
2025-11-07 09:59:38
嫩妇自述:和老公分居后,我每天去健身房练臀,却被私教给盯上了

嫩妇自述:和老公分居后,我每天去健身房练臀,却被私教给盯上了

想养大熊猫
2024-05-08 10:04:15
“副院长与眼科女副主任”事件再爆料:疑似女副主任曾出轨多人

“副院长与眼科女副主任”事件再爆料:疑似女副主任曾出轨多人

胡侃社会百态
2025-11-07 09:26:58
黑色幽默!电诈园区办公室中文标语,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黑色幽默!电诈园区办公室中文标语,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麦大人
2025-11-06 08:32:30
强烈建议:今后所有的乒乓球比赛,禁止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和加油

强烈建议:今后所有的乒乓球比赛,禁止球迷到现场观看比赛和加油

杨哥乒乓
2025-11-07 19:45:29
15小时亏损百亿,订单暴跌9%!跨境电商为何集体倒戈中国平台?

15小时亏损百亿,订单暴跌9%!跨境电商为何集体倒戈中国平台?

侃故事的阿庆
2025-11-07 07:46:36
2025-11-07 20:32:49
家谱研究 incentive-icons
家谱研究
家谱研究、族谱研究、宗谱研究
1010文章数 19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Donna Young:美国当代艺术家

头条要闻

《西游记》沙僧扮演者刘大刚病逝 剧中数位演员已离世

头条要闻

《西游记》沙僧扮演者刘大刚病逝 剧中数位演员已离世

体育要闻

是天才更是强者,18岁的全红婵迈过三道坎

娱乐要闻

王家卫的“看人下菜碟”?

财经要闻

荷兰政府:安世中国将很快恢复芯片供应

科技要闻

75%赞成!特斯拉股东同意马斯克天价薪酬

汽车要闻

美式豪华就是舒适省心 林肯航海家场地试驾

态度原创

数码
游戏
时尚
手机
亲子

数码要闻

三 M.2 双网口 + OCuLink,天钡推出 6850U 版 MACO 迷你主机

和GTA6撞了!曝《刺客信条Hexe》锁定2026年10月

这些都是普通人适合的穿搭!多穿卫衣和半身裙,舒适又耐看

手机要闻

首款国产eSIM手机!OPPO Find X9 Pro卫星通信版预售:6999元

亲子要闻

可能你的玩具正在发霉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