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生万物》的讨论,吵来吵去,其实绕不开一个核心:我们总习惯用 “标签” 给人和事下定义,却忘了真实的世界从来都是多棱的。
就像有人盯着 “地主” 两个字较劲,仿佛这两个字天生就该和 “坏” 画等号。可真要细究,旧时代的土地关系里,有仗势欺人的豪强,也有守着几亩薄田过活的小地主;有逼租催债的刻薄者,也有灾年悄悄减租的实在人。把 “地主” 当原罪,和当年把 “资本家” 当洪水猛兽,本质上是同一种偷懒 —— 用身份代替判断,用情绪代替思考。
![]()
有人说 “写地主就该往坏里写”,这话说得太急了。文学又不是判决书,非要把人钉在道德柱上才算对?重要的不是给 “地主” 这个身份下定义,而是看作品有没有写出特定环境里的人性挣扎 —— 是守着土地的固执,还是面对变革的茫然,是对家人的护佑,还是对权力的贪婪。这些具体的挣扎,才比 “好” 或 “坏” 的标签更有分量。
![]()
所以说,纠结 “该不该写地主的好”,不如想想:我们怕的到底是什么?是怕承认人性复杂,还是怕打破非黑即白的舒适区?其实真正的清醒,不是把世界劈成两半,一半扔进 “好” 的筐里,一半扔进 “坏” 的筐里,而是能看懂筐里的东西本就你中有我。历史也好,文学也罢,留几分灰度,反而更见真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