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飞机C919最近的消息,看得人心里五味杂陈。
据彭博新闻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中国商飞直接把今年的交付目标砍了三分之二,从原本雄心勃勃的75架降到了25架。更扎心的是,专门评估航空项目的IBA机构更悲观,预测2025年实际能交的可能就18架。这落差,难怪不少网友感叹:“大飞机冲顶的路,还是被卡脖子了”。
先看一组扎眼的进度条。截至今年9月,国内三大航司——国航、东航、南航,总共才收到5架C919。要知道,这三家原本预计今年能接32架,现在连零头都没到。要知道,3月份的时候商飞还信心满满地把目标从50架上调到75架,相当于要五天交付一架,当时不少人觉得“中国大飞机要弯道超车了”,结果短短半年就急转直下,这反差实在太大。
![]()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答案直指“供应链”这个命门。
知情人士透露,商飞在几乎所有关键环节都遇到了瓶颈,而最致命的卡壳,来自美国的技术限制。C919的核心部件里,航空电子设备靠霍尼韦尔国际公司,飞行控制系统依赖派克汉尼汾公司,连心脏——发动机,都得用通用电气宇航公司(GE Aerospace)参与制造的LEAP发动机。今年7月,美国突然停了出口许可,GE的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直接断供,生产链瞬间卡了壳。
虽然后来出口禁令暂时解除了,但耽误的时间补不回来。有航空业内部人士在论坛吐槽:“飞机制造是精密活,缺一个小零件都没法总装。美国那一下断供,直接让几条生产线停摆了近一个月,等恢复供货,之前排好的生产计划全乱了”。这就像做饭做到一半没了盐,就算后来补上,菜的火候也差了意思。
![]()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偶然掉链子”,而是长期依赖海外供应链的必然风险。C919项目起步时,为了快速推进和满足国际适航标准,采用了“全球采购”模式,核心部件几乎都来自欧美巨头。这种模式确实让飞机更快上天,但也留下了“命脉被人攥住”的隐患。
就像网友说的:“飞得再高,发动机的钥匙在别人手里,想停你就停”。
现在的处境有多被动?看运营商的状态就知道。东方航空是C919的最大客户,手里握着95架订单,现在只拿到11架。原本计划用C919替换部分老旧客机,缓解航线压力,结果交付跟不上,只能继续租波音和空客的飞机。有航司内部人士透露:“租一架A320每月要几十万美金,多租一天就多一天成本,可C919迟迟不到货,实在没辙”。
面对这局面,外界的看法分成了两派。有不少人觉得“这是重大挫败”,毕竟C919被寄予了挑战波音、空客垄断的厚望,现在连交付量都保不住,谈何竞争。彭博社的报道里就直接说“这挫败了其竞争雄心”,不少外媒也跟着唱衰,说“中国大飞机还没起飞就遇挫”。
![]()
但另一派看得更长远,觉得“短期阵痛是为了长期自主”。而且还真有转机的信号——国产发动机正在加速补位。
据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中心披露,C919的国产替代发动机“长江-1000A”已经完成核心验证,10月就能拿到型号合格证。参与项目的工程师透露,这台发动机藏了不少“黑科技”:西北工大的新型合金能让涡轮叶片扛住1820°C的高温,中航电子的智能控制系统能降低7.2%的油耗,减重还靠中国建材的碳纤维部件,减重幅度达30%。
更让人安心的是,商飞没因为短期断供就慌了神,反而加速了国产化进程。即便现在美国恢复供货,商飞还是咬着牙推进长江-1000A的量产,目标是2027年造出50台,2028年让C919的国产化率飙升到95%,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实现核心部件自主可控。东方航空已经敲定要给15架C919换装国产发动机,这波操作被网友夸“是把鸡蛋从别人篮子里往自己家挪”。
不过话说回来,国产化也不是“说换就换”的易事。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要经过上万小时的极端环境测试才能放心上天。长江-1000A虽然过了核心验证,但从拿到合格证到批量装机,再到通过长期运营考验,还有一段路要走。有航空专家在社交平台分析:“2027年量产50台的目标不算轻松,毕竟GE的LEAP发动机用了十几年才成熟,国产航发得稳扎稳打,不能急于求成”。
![]()
除了发动机,C919还有个绕不开的坎——国际市场。截至目前,C919的订单全在国内,连一个外国客户都没有。有知情人士透露,原本有东南亚和中东的航司表达过兴趣,但看到美国断供的风波后,都暂时持观望态度。毕竟航空公司买飞机是长期投资,谁也不想买一架“核心部件可能被卡脖子”的机型。这也是IBA机构预测交付量只有18架的原因之一:“生产不稳定+国际订单缺失,短期很难放量”。
值得注意的是,商飞自己也在调整节奏。从3月上调目标到9月下调,看似反复,实则是从“追求速度”转向“稳扎稳打”。有内部人士解释:“之前确实想冲一把,但供应链的问题摆出来后,才明白大飞机制造不能急于求成。现在把目标降到25架,是为了保证交付质量,也给国产化留足调试时间”。这就像跑步,之前想冲刺,发现鞋带松了,停下来系紧再跑,总比摔一跤强。
网友的讨论也挺理性。有人吐槽美国“太不地道”:“商业合作搞成政治博弈,纯属耍流氓”;也有人客观分析:“全球采购是初期捷径,但自主可控才是终极出路,现在疼一下,总比以后被掐死强”。还有人翻出老黄历:“波音和空客刚起步时也摔过跟头,C919才刚开始,哪能一帆风顺”。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国产替代能不能接得上?长江-1000A要是能按时量产,发动机这颗最大的“定时炸弹”就能拆掉。而且不只是发动机,航空电子、飞控系统的国产化也在推进。有供应链数据显示,到2028年,C919的国产化率能从现在的60%左右跃升到95%,到时候就算再遇到断供,也能“自己造血”。
不过也得清醒看到,C919要真正站稳脚跟,光解决供应链还不够。国际适航证还没拿到,这意味着暂时没法飞国际航线;售后服务体系还在搭建,比不过波音、空客几十年的积累;飞行员、维修人员的培训也得跟上。这些都是“慢功夫”,急不来。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交付目标下调,到底是“挫败”还是“蓄力”?从短期看,确实打击了士气,也延缓了和波音、空客竞争的节奏。但从长期看,这或许是个“倒逼改革”的契机——如果不是美国断供敲警钟,国产化进程可能不会这么快提速。就像有专家说的:“卡脖子虽然疼,但也让我们看清了短板,现在补的每一块砖,都是未来不被拿捏的底气”。
截至目前,C919的总订单量还有1000多架,国内市场的需求摆在那儿。只要供应链能逐步稳定,国产替代能按时落地,交付量迟早能追上来。毕竟,大飞机的蓝天梦,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冲刺,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韧性的马拉松。
现在长江-1000A的轰鸣已经在试验场响起,国产化的拼图正在一块块补上。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完全“中国心”的C919批量上天。到那时再回头看这次交付下调,可能会发现,这不过是中国大飞机崛起路上,一次必要的“深蹲”。
引用来源
彭博新闻社、文中网友观点及行业人士分析均来自公开航空论坛及社交平台相关话题评论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