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于在洋 王宏飞 文案:周颖、张宇晴、张士青、刘昀)
![]()
(海报设计:梁玉)
80多年前,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太行山区河北平山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将全部精力和心血投入到拥军支前上。她,就是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的戎冠秀。
![]()
戎冠秀雕像。
抗日战争时期,她带领乡亲们救护伤员,拥军支前,展现了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作为抗战时期的优秀妇女代表,戎冠秀的爱国主义精神、牺牲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千针万线筑保障
![]()
戎冠秀带领村民为八路军做军鞋。受访者供图
抗日战争时期,戎冠秀任平山县下盘松村妇女救国会会长、八路军伤病员转运站站长。她带领全村妇女积极拥军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成立垦荒团,种粮、种棉花,救护伤员。
戎冠秀组织妇女做军鞋时,她只只过目,双双过秤;做军衣,她要求单衣双线缝,倒勾针,棉衣要用新棉花,絮得匀,更保暖。“反扫荡”期间,崎岖山道上,她们肩挑背扛转运物资,用血肉之躯开辟了一条条支前生命线。
这一针一线、一粮一米,凝聚着当地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的赤诚之心,是人民战争最坚实的后勤保障。
肩膀架起生命桥
1943年冬日的一天,日军对下盘松一带进行“扫荡”,在后方医院养伤的平山五团连长邓仕均在转移时掉了队,被转移乡亲的戎冠秀发现。戎冠秀将他背到一个石洞前,邓仕均伤重上不了石洞,此时枪声正紧,戎冠秀蹲下身子,用命令的口气说:“同志,快上!”戎冠秀用双肩、双手托举着邓仕均进入了石洞,躲过了敌人的搜查。当日匆匆一别,两人都没有询问对方姓名。
历史的动人一幕发生在1944年2月的晋察冀边区群英大会上。戎冠秀被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荣誉称号,邓仕均因作战勇敢获“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爆破英雄李勇被授予“晋察冀边区爆炸英雄”荣誉称号,三人同时获得了军区一级荣誉称号。
大会上,戎冠秀走上讲台,讲述自己抢救八路军伤员的故事。这时,台下的邓仕均才得知,自己的救命恩人就是她。戎冠秀发言后,邓仕均快步上前,紧紧地抱住她说:“大娘,您还记得我吗?我就是您救的那个伤员啊!……我叫邓仕均,没有您的救护,我肯定活不到今天!谢谢您!”
晋察冀军区专职摄影记者叶曼之当即邀请戎冠秀、邓仕均和李勇三位英雄站在一起,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感人的瞬间。聂荣臻司令员看到这张照片后,欣然为其作了“光辉永存”的题词。
![]()
戎冠秀(中)和邓仕均(左)、李勇合影。受访者供图
血脉中的家国传承
解放战争爆发,戎冠秀把最小的儿子送上前线,同时走村串户动员男子参军打仗、妇女生产支前。在她的带领下,革命老区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竞相上战场的感人情景。
![]()
西柏坡纪念馆内陈列的绣有“子弟兵的母亲”字样的锦旗。王宏飞 摄
西柏坡纪念馆里,一面1944年由聂荣臻亲授的绣着“子弟兵的母亲”的锦旗保存完好。从昏暗油灯下的千针万线,到送儿上战场时的义无反顾,戎冠秀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的奉献和深沉的大爱。戎冠秀是军民同心、团结抗敌的一面旗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戎冠秀的故事,是千千万万革命母亲的缩影,更是无数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人民群众的生动写照。而故事中蕴含的这份用生命相互守护的鱼水情,温暖着我们,如同不灭的星火,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河北新闻网 张宇晴、周颖、张士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