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少大学生还在为专业课绩点反复刷题时,上海财经大学的学子们已在不同的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有人带着数字经济研究报告走进新加坡 APEC 政策支持部门,有人在德国奥格斯堡大学的论坛上与学者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建设,还有人在剑桥大学的暑期研修营里用数据模型分析全球金融趋势。
这两种成长轨迹的差异,早已超越了“成绩好坏”的范畴,在全球化深度融合又充满变局的今天,国际视野不再是少数人的“加分项”,而是当代大学生突破成长边界、未来立足国际舞台的“必需品”,而上海财经大学,正是为学子搭建起这条 “视野进阶之路” 的核心平台。
![]()
上财的国际化布局,要从2004年国际教育学院的成立说起。作为沪上首家、全国首批专门从事出国留学项目的公办学院,它从诞生起就把“让国际化教育落地生根”作为核心目标。该学院构建了覆盖英、美、澳、加、新等多国的培养体系,从预科到学分豁免项目,让学生先在熟悉环境夯实财经基础,再衔接适配的海外院校,
更关键的是,这里还是沪上海外考试门类最齐全的国际考试中心,雅思、托福、ACCA、GRE等考试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二十余年来,学院累计培养约9000 名学生,不仅始终保持高出国率,更因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跨文化适应力,成为海外院校与职场的“香饽饽”。
![]()
如果说国际教育学院是“系统化的国际化通道”,那么院系层面的海外访学,则是让学生在“实战场”。
今年7月,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的师生访学团就用11 天时间,在德国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法学研修”:在慕尼黑大学,他们跟着教授走进法学院图书馆,触摸德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底蕴;在奥格斯堡大学,不仅旁听了 Möllers教授的公司法与欧盟法课程,更在“人工智能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论坛上,见证朱晓喆副院长分享上财 “法律与经济融合” 的培养模式。这种“听课+交流+合作”的模式,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大有裨益。
![]()
更难得的是,访学团还走进杜塞尔多夫的Clyde & Co律师事务所,与德国法律从业者聊职业生涯规划、司法实践细节,甚至在科隆大学的“欧中青年法律人论坛”上,直接与德、荷学者对话学术观点。这种从课堂理论到国际实务的跨越,远比课本上的“德国法律体系”描述更鲜活、更深刻。
![]()
国际合作从来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刘元春校长率团访问新加坡的行程,就清晰地展现了上财在全球合作中的战略眼光。
在第十六届“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上,刘校长作为主讲嘉宾,围绕全球地缘政治、中美经贸关系发表学术见解,这不仅是该校国际话语权的体现,更让世界看到中国财经院校的学术实力。
而代表团与APEC政策支持部门敲定的合作,则直接为学生带来了“福利”:双方将在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前沿领域开展联合研究,APEC还会为上财学生提供实习生和研究员实践机会。这意味着,普通学生也有机会走进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性议题的研究。
![]()
此外,与新加坡管理大学共建“中新Web3与数字资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细化南洋理工大学“4+1”硕士预科项目细节,这些合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将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科研资源,直接转化为学生可触达的成长机会。
因此,对学生而言,上海财经大学的国际化布局,从来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这些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学生“走出去”,更在于让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会用全球视角看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