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山鹰计划”——乡村社会企业家孵化营正式启航。该项目旨在系统化培养扎根乡土、兼具社会价值与市场能力的乡村社会企业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据介绍,十年来,友成基金会持续关注乡村人才赋能,先后发起“香橙妈妈”“乡恋计划”等项目。截至目前,项目已覆盖全国24个省、230个县市的2.6万名创业者,带动12万人实现增收。
调研显示,当前乡村创业者正沿着“生计保障—本地立足—市场拓展—产业引领—创新驱动”五个阶段逐步成长,从个体经营者升级为产业带头人。在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更需要一批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社会企业家。
作为乡村人才赋能项目的“升级版”,“山鹰计划”致力于助力乡村创业者实现从“产业带头人”向“乡村社会企业家”的跨越,为乡村在教育、健康、环保、社区发展等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山鹰”展翅:乡村共富的实践者
本次入选“山鹰计划”的18位创业者来自江西、福建、甘肃、贵州、云南、湖南等地,涵盖农业、手工业等多个产业领域。他们的多样化探索,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贵州雷山杨胜明:一片茶叶带动全村共富
![]()
杨胜明。图源:友成基金会
贵州雷山县脚尧村,“脚尧”苗语意为“被抛弃的地方”。2018年,返乡青年杨胜明带领12位村民成立“一味三杯茶叶合作社”,在友成基金会“乡恋计划”的赋能下,逐步树立市场思维、打造品牌故事。他以雷山银球茶为核心,拓展住宿、餐饮、体验中心等多种业态,并引入“新村民”共创模式,吸引各界人才加入。目前,合作社带动周边2000余人次就业,年收入超100万元,并每年提取5%利润用于慰问村中老人、妇女和儿童。
甘肃张掖姚艳玲:非遗技艺助力弱势群体增收
![]()
姚艳玲。图源:友成基金会
甘肃张掖高台县的姚艳玲,创办九发女性手工合作社,聚焦掐丝珐琅非遗技艺传承,重点帮扶农村贫困妇女及残疾群体。她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累计解决100余人就业,其中近半数为残疾人。2023年,她创办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帮扶范围。2025年,她推出的手作项目“永远有钱花”成为社交平台爆款,销售额达31万元,带动30余名妇女就业。
安徽太湖李小玉:绿色农业与循环经济并举
![]()
李小玉。图源:友成基金会
四川姑娘李小玉远嫁安徽太湖后,于2019年接手540亩沙地,开始种植葡萄并养殖湖羊,探索出“羊粪肥田、葡萄枝喂羊”的生态循环模式。她坚持绿色种植,葡萄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在参加友成基金会“香橙妈妈”项目后,她学习短视频运营,开发采摘、烤全羊等体验项目,带动当地农村女性稳定就业。她的气候行动与绿色种养实践,入选北京大学《气候行动与性别平等协同中国案例》。
构建赋能体系,凝聚振兴力量
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表示,“人的全面发展是最大的公益”,这是我们所有项目从策划到落地的核心理念。从“小鹰计划”到“猎鹰加速器”,再到今天的“山鹰计划”,我们始终致力于为乡村创业者构建系统化的赋能体系,打造生态化的联结网络,推动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
友成基金会理事长王平。图源:友成基金会
“山鹰计划”将通过知识赋能、资源链接、平台展示等方式,助力乡村社会企业家成长,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京报记者 代文佳 编辑 刘倩 校对 杨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