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鼓励” 是塑造孩子自信品格、激发内在动力的关键工具。但很多家长常陷入 “模糊鼓励” 的误区,比如孩子完成任务后只说 “你真棒”“真厉害”,这种笼统的表扬不仅无法让孩子明确自身优势,还可能让他们形成 “为他人评价而努力” 的心态。其实,有效的鼓励需要精准、具体,以下三种经过实践验证的鼓励方式,能帮家长真正走进孩子内心,让鼓励发挥最大价值。
![]()
第一种是 “描述型鼓励”,核心是 “看见孩子的具体行为与努力过程”。这种鼓励方式跳出 “结果导向”,聚焦孩子在过程中的付出、进步与细节,通过清晰描述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认可。比如孩子第一次独立整理书包时,家长若说 “你今天自己把课本、作业本按顺序放进书包,还检查了有没有落下文具盒,这种有条理的做事方式特别好”,比单纯说 “你真能干” 更有力量。再比如孩子练习画画,即使作品不够完美,家长也可以描述 “你今天画太阳时尝试用渐变色,还特意给小草加了露珠细节,看得出来你画画时很用心”。当孩子听到自己的行为被具体描述,会清晰认识到 “我这样做是对的”,进而强化积极行为,同时建立 “我能通过努力做好事情” 的自我认知,这种内在认可远比外在评价更持久。
![]()
第二种是 “感谢型鼓励”,通过表达感恩让孩子看见自身价值,激发责任感与主动性。孩子天生渴望被需要,当家长用感谢的语气肯定孩子的行为时,其实是在传递 “你的付出让家庭 / 他人变得更好” 的信号,这种价值感会让孩子更愿意主动承担、积极行动。比如孩子帮忙擦桌子,家长可以说 “宝贝,谢谢你主动帮妈妈擦桌子,你擦的时候连桌角的污渍都清理干净了,现在家里的桌子看起来特别整洁,妈妈感觉轻松多了”;孩子帮忙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时,不妨说 “谢谢你刚才陪妹妹玩积木,妹妹因为有你陪伴没哭闹,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哥哥 / 姐姐,妈妈特别欣慰”。再比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家长可以说 “谢谢你把玩具放回收纳箱,这样家里就不会乱糟糟的,下次找玩具也更方便,你的整理让全家都受益”。这种鼓励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能产生积极影响,从而逐渐养成 “主动为家庭贡献力量” 的习惯,同时在内心形成 “我是有价值的” 的正面认知。
![]()
第三种是 “相信型鼓励”,重点是 “关注孩子的潜力与成长可能”,通过传递信任给孩子注入勇气,帮他们突破自我局限。这种鼓励并非盲目夸赞 “你什么都能做到”,而是结合孩子的过往经历或现有能力,传递 “我相信你有能力克服困难、实现成长” 的信念。比如孩子害怕尝试新的运动项目时,家长可以说 “妈妈记得你上次学骑自行车时,从害怕摔倒到慢慢掌握平衡,花了不少功夫但最终学会了,这次学轮滑你肯定也能像上次一样,耐心练习就能慢慢找到技巧,妈妈相信你”;孩子面对难题想放弃时,家长可以说 “这个数学题确实有点难,但你之前遇到复杂题目时,会先画图分析,还会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次也可以试试你擅长的方法,妈妈相信你能找到突破口”。这种鼓励既不忽视困难,也不夸大能力,而是基于孩子的真实情况给予信任,让孩子感受到 “即使有挑战,我也能在家长的信任中努力尝试”,从而逐渐培养抗挫折能力,敢于面对未知挑战。
![]()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鼓励方式,“真诚” 都是前提。家长要避免敷衍了事的语气,而是用认真、温和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同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语言风格,比如对低龄儿童用更生动的语气,对学龄儿童可加入对行为意义的简单解读。鼓励不是一次性的 “任务”,而是融入日常相处的习惯,当家长持续用这三种方式肯定孩子,会发现孩子不仅变得更自信、更主动,还能学会客观看待自己的努力与价值,这种内在成长将成为他们未来面对人生挑战的重要力量。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帮助父母提高教养认知,提高养育子女的能力,重点解决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厌学辍学、拖拉磨蹭、沉迷网络、自卑抑郁、早恋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助力父母从有效沟通、情绪管理、解决冲突等方面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