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诗琪
编辑:汪照颖
本文由长青研究社原创出品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对3327万随迁老人而言,情况却截然相反,他们操着浓重的乡音,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鬓毛已衰,却归期难期。
这些为支持子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迁居城市的老年人,被称为“老漂族”。当老漂族们带着对子女的深情,离开生活数十年的故土,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换,更是心理世界的巨大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老漂族们的心灵何以在陌生的土地上得以安居?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2.64亿,约占全国人口的18.70%;全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3亿,相较上次普查增长了88.52%;流动人口为3.75亿,同比增长69.73%。老漂族,正是这一庞大流动人口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当时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最新测算,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流动人口规模已增长至3327万余人,呈现出显著增长趋势。
从江西农村来到子女生活城市的吴女士抱怨,“普通话不熟练,与家人都难沟通,只能偶尔与小区里其他老漂族说说话。”她苦笑道,“与其一个人在家看电视,不如回老家,至少还有能聊天的邻居。”
《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数据揭示了令人担忧的现实:我国23.76%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受,其中4.75%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同时,我国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6.2%的老年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
![]()
来源:视觉中国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孤独不仅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情绪抑郁和睡眠障碍,还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风险。而对老漂族来说,这份孤独因“背井离乡”而愈发沉重。
他们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社交网络:那些可以唠家常、晒太阳的老邻居,熟悉的乡音与生活习惯都被留在远方;同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也发生微妙转变:从曾经的“被依赖者”变成因环境陌生、技能脱节而需要子女照顾的“依赖者”。这种身份落差催生出强烈的失落感。而绝大多数老漂族或碍于尊严不愿表达,或怕给子女添麻烦而刻意隐瞒,最终将真实情感深埋心底。
既往调查显示,老漂族每天承担家务的时间长达6到10个小时,近80%的老漂族难以参加家庭之外的活动。
李女士帮儿子带孙子已有两年。“本来只是想搭把手,没想到儿子媳妇几乎把所有家务都丢给我,从早到晚忙得喘不过气。”她说。
被琐碎家务夺走的不止是老漂族们的时间,还有他们未能建立的新社交网络。他们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家庭这一狭小空间内,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大幅减少。在传统乡村社会,邻里日常往来、红白喜事互助,构成了天然的情感缓冲带;而老漂族失去这一缓冲后,负面情绪无处宣泄,易陷入自我怀疑与抑郁。除此以外,社交网络不仅是情感纽带,也是生活信息的重要来源,新到城市的老人因缺乏这一渠道,连就医、购物等基础生活信息都难以获取,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困境。
![]()
来源:视觉中国
在此情况下,子女也常忽视老漂族的情感需求,这种忽视源于三大误区:一是认为提供物质保障就是尽孝,忽略了父母的情感渴望;二是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缺乏感恩表达;三是误以为父母不诉苦就是没事,未能察觉他们隐藏的心理困扰。
而在社区服务层面,现有的服务设施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新设施的建设进程缓慢,未能及时跟上需求增长的步伐。鉴于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在有限的政府资金投入下,社区老年服务设施的数量与规模远不能满足这一庞大群体的需求。
更令人担忧的是服务内容的单一性。目前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主要集中在心理卫生与基础心理健康服务上,而未能全面覆盖更为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如心理评估、咨询与疏导等。这种系统性支持的缺失,使得老漂族们在面对心理困境时往往求助无门。他们既不愿向忙碌的子女倾诉,又缺乏专业的求助渠道,只能将情感深埋心底。
在此背景下,老漂族的心灵安居问题亟待创新解决方案。当传统的家庭支持和社区服务已不足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科技能否成为乡愁的新载体?这既是对技术创新提出的时代命题,更是对全社会人文关怀的考验。
据QuestMobileTRUTH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银发人群在微信小程序活跃用户数已达1.13亿,远高于APP端的5692万,50岁以上人群在短视频、社交、资讯、电商等领域使用时长占比突出,反映出银发群体对数字化的积极融入和多元需求。
与此同时,《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显示,老年人上网行为对孤独感的影响显著。经常上网的老年人中有84.7%从不感到孤独,只有2.8%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政策层面也已开始为老龄健康产业布局,卫健委印发的《“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新兴材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在老年健康领域的深度集成应用与推广,鼓励各类机构联合研发老年人情感陪护智能产品。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市场对老年服务需求的不断攀升,全球范围内已诞生多款专为老年群体设计的AI陪伴产品。然而,回溯早期产品形态,AI陪伴机器人普遍存在技术短板:语言理解能力较弱,难以精准捕捉老年人表达的真实意图;对话逻辑缺乏连贯性,常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情感识别维度单一,仅能判断基础情绪,无法感知深层情感波动,这些局限导致其功能停留在基础交互层面,适用场景也多局限于简单问答,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直至大型语言模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AI陪伴机器人迎来迭代升级的关键节点,逐步实现功能拓展与市场普及。韩国公司Hyodol推出的AI伴侣娃娃,可提供服药、进餐提醒等健康建议;国内的大头阿亮智能养老机器人,涵盖安全守护、智慧陪伴、远程照护、健康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覆盖老年人生活与健康的核心需求。
![]()
来源:Hyodol公司官网
尽管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AI陪伴机器人的对话流畅度与内容丰富度得到了显著优化,但国内市场对这类产品的情感服务能力仍存疑虑。多数观点认为,当前AI陪伴产品难以达到人类陪伴所具备的情感共鸣,尤其在面对老年人因思乡、代际矛盾、健康焦虑等复杂情境产生的微妙情感变化时,无法精准识别并给出贴合心境的回应。深究背后原因,除了AI情感计算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外,更核心的问题在于老年群体专属数据资源的匮乏。
现有AI模型训练所依赖的语料多源于通用场景,缺乏针对老年人语言习惯、情感表达特点、生活需求痛点的专项数据,导致模型在理解老年群体需求、提供适配服务时存在明显局限。
为突破这一发展瓶颈,腾讯研究院牵头联合多家深耕老年服务领域的专业机构,发起“AI向善语料库共创行动”,并将老年人群体列为首期重点服务对象。凭借对老年服务领域的深度洞察与行业资源整合能力,该行动在短期内便吸引了数百家养老机构、老年大学、社区服务中心等专业机构参与,共同搭建起涵盖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管理、情感需求、社会参与等多维度的“专业语料库”,为AI模型提供贴合老年群体实际需求的基础数据支撑。
项目负责人强调:“AI要与人类价值观对齐,不能仅靠专家构建标准语料,更要融入老年人真实的情感诉求与价值判断。”
与此同时,腾讯还推出公众参与型小程序“向善Talk”,围绕健康管理、心理需求、家庭关系等六大板块,收集老年人真实生活难题和情感需求,持续扩充语料库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AI陪伴机器人在缓解我国老年群体孤独感、助力老漂族心灵安居方面,未来大有可为。诸如“AI向善语料库共创行动”这类探索,通过收集、整理老年人日常对话样本,能持续训练出更贴合老年人需求的语言模型,进而提升AI在情感理解、同理心表达上的能力。
老漂族的乡愁,既是个体的困境,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让这些为家庭付出、为城市贡献的老年人心灵有归处,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AI技术或许无法彻底消除乡愁,但能为老漂族搭建一座连接情感与生活的桥梁。当科技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此心安处是吾乡”或许将不再只是诗意的向往,而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参考资料:
1. 工人日报,《工道·专题|彷徨的“老漂族”: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故乡》,2022年
2. 方文养老产业观察,《学习园地丨AI破局:助力解决老年群体孤独感困境》,2025年
3. 胡小武,韩雪《流动的悖论:从城市“老漂族”到返乡空巢老人研究》,2023年
4. 腾讯研究院,《AI时代没有旁观者|AI向善语料库开放发布会实录》,2025年
5. 郭佳欣,《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社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路径优化研究》,2024年
欢迎添加主理人交流
![]()
五秒钟添加“星标”
第一时间收阅“银发经济深度内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