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800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班级文化布置不是简单的“墙面装饰”,而是通过环境传递班级价值观、唤醒学生归属感、助力成长的“隐性课堂”。
它的核心逻辑是“学生为主、功能优先、动态生长”——让每一面墙会“说话”,每一个角落能“育人”,最终让学生觉得“这是‘我们的’班,不是‘老师的’班”。
又到新学期,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布置?我们不妨从“空间分区、内容设计、落地执行”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明确班级文化布置原则
避免“为布置而布置”
在动手布置前,我们要先明确班级文化布置的原则,避免陷入“好看但无用”的误区:
1.学生主体性:
建议班级文化大部分的内容由学生创作或参与设计(如手工、书法、目标卡),老师只做“引导者”而非“包办者”。比如墙面展示的不是老师买的成品贴画,而是学生的美术作品、小组合作成果、书法作品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关注、维护。
2.功能融合性:
布置要服务于学习、生活、成长需求,而非单纯“美化”。如“图书角”不仅要好看,还要有学生自主设计的“借阅规则”“推荐卡”;“荣誉墙”不仅贴奖状,还要附学生的“获奖心得”,让其他同学能借鉴。
3.动态更新性:
班级文化是“活的”,要预留可更新区域(如每月更换的“月度之星”“优秀作业”“微团队活动”简报),避免一学期一成不变。
空间分区设计
让每个区域都有“育人功能”
根据教室空间特点,可划分为“核心展示区、功能互动区、角落温馨区”三大板块,每个板块有明确的定位和内容:
1.核心展示区:传递班级“精神内核”
这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区”,要突出“我们是谁、我们的目标、我们的规则”,让学生每天进门就能感受到集体的方向。
班级名称/口号:由全班投票确定(如“星辰班”“追光小队”),搭配学生手绘的logo(比如“星辰班”画满星星,每个星星写一个同学的名字);
班级公约:不是老师制定的“条条框框”,而是学生讨论后达成的共识;
班级目标:分“总目标”和“周目标”“日目标”。如我之前班级的总目标为:创团结的集体,做最好的自己;日目标为“六个一”:
荣誉展示墙:分“集体荣誉”和“个人成长”:
集体荣誉:贴班级获得的奖状(如“文明班级”“合唱比赛一等奖”),下方附活动照片(比如合唱比赛的合影,标注“2024年10月,我们一起唱响的歌”);
个人成长:设“月度之星”(如“勤奋之星”“助人之星”“进步之星”),每月由同学投票选出,配照片和“一句话推荐理由”(比如“推荐小明当‘助人之星’,因为他每天帮同学整理课桌椅”),避免只看成绩。
2.功能互动区:服务学习与交流
这是“实用区”,要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让布置“用起来”,而非“看起来”。
学科知识墙:按学科划分(如数学的“错题本分享”、语文的“好词好句积累”、英语的“每日一句”),由各学科课代表每周更新,内容来自学生的作业或笔记(比如数学墙贴“小明的错题分析:这道题我错在没注意单位换算”);
问答角:设“小问号”板块,学生可以写下不懂的问题(如“为什么古诗要押韵?”“数学的鸡兔同笼怎么解?”),其他同学或老师来解答,用便利贴贴在墙上,形成“互助学习”的氛围。
意见箱/心愿墙:设一个“小信箱”,学生可以匿名或实名写下对班级的建议(如“希望课间多玩一会儿跳绳”“想换一种值日方式”),每周班会统一宣读并讨论;心愿墙贴学生的“小小心愿”,可家长或集体帮忙实现。
3.角落温馨区:营造“家的感觉”
这些“小角落”是班级的“温度区”,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缓解学习压力。
图书角:选教室角落,放一个书架,书籍来源:
学生自愿捐赠(每人带2-3本自己喜欢的书,贴“捐赠者”标签,如“《小王子》——捐赠者:小李,推荐理由:‘希望大家像小王子一样守护自己的热爱’”);
搭配“借阅规则”(学生自己制定,如“每次借1本,借期1周”)和“读书心得卡”(读完书的同学写几句心得,贴在书架旁,比如“我觉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很勇敢,遇到困难不放弃”);
植物角:教室放几盆学生领养的小绿植(如多肉、绿萝),标注“领养人”,让学生学会照顾生命。
成长记录角:设一个“时光胶囊”或“成长册”:
时光胶囊:用一个盒子,学生写下“给期末自己的一封信”(如“希望期末我能克服马虎的毛病”),封好后由老师保管,期末打开;
成长册:可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成长记录册,放班级活动照片或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各种作品,如美术手工作品(折纸、陶艺、绘画等)语文(书法作品、学习单等),期末带回家,成为本学期的“回忆录”。
落地支持
让布置过程成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文化布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集体协作”,能快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布置结果更重要。
1.分组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任务”
按“区域”分成小组(如“精神墙组”“图书角组”“荣誉墙组”),每组5-6人,选一个组长(学生自愿报名),明确分工(如“设计员”负责画草图、“采购员”负责买材料、“制作员”负责动手做、“讲解员”负责向其他班介绍)。
比如“图书角组”的任务:讨论借阅规则、收集同学捐赠的书、给书贴标签、设计读书心得卡。
2.共同创作:允许“不完美,但有温度”
一开始的班级文化布置可能不完美,重点是学生的“参与感”。如“荣誉墙”的布置,让学生自己贴,哪怕贴得歪一点也没关系——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做的”。
3.后续维护:让文化“持续生长”
布置完后,我们要和孩子共同制定“维护规则”:
每个区域设“管理员”(如“图书角管理员”负责登记借阅、“荣誉墙管理员”负责更新月度之星);
每月班会留10分钟“文化更新时间”,讨论“哪些区域需要换内容”(如“月度之星该换了,大家提名谁?”“图书角的书不够了,谁愿意再捐几本?”);
学期末,组织“班级文化分享会”,让学生说说“最喜欢班级的哪个角落,为什么”“这学期你在班级文化里留下了什么痕迹”(如“我捐的书被很多同学借过,很开心”),强化归属感。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在班级文化布置时,要避免2个误区。
1.不要追求“统一风格”:
每个班级的学生性格、兴趣不同,文化布置也应该有“个性”——活泼的班级可以多一些色彩和手工作品,安静的班级可以多一些书籍和书法作品,不必照搬其他班级的“模板”。
2.不要忽视“细节”:
比如“图书角”的书要分类摆放(如“故事书”“科普书”),贴好标签;“意见箱”要定期打开,及时反馈;“成长树”的叶子要写清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
班级文化布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教室时,能感受到“这是我的班级,我在这里有归属感、有目标、有快乐”——当环境有了“温度”,班级管理也会变得更顺畅。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科研能力、论文撰写与成果发表专题研修)
来源|张玉石名班主任工作室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