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都对大自然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害怕它的雷霆之怒,又忍不住想靠近它的壮阔之美,但在台风“桦加沙”来袭的那个下午,它再次让我们见证大自然的“恐怖”。
气象局的预警信息不断提醒着大家,可还是有一些胆大妄为的人不听劝阻,肆无忌惮的走向“风暴中心”。
5岁幼童是如何被卷走的?一家人为何执意要去冒险?
![]()
当八号风球的预警高悬,当手机里躺着官方发来的警告短信,当眼前拉着清晰的实体警戒线,究竟是怎样一股“看不见”的力量,能让一个四口之家,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风暴的中心。
这个由40岁父亲、38岁母亲带着9岁女儿和5岁儿子的家庭,他们来到海边的目的,不是逃难,而是“感受和观看台风”,他们选择的地点,柴湾防波堤,是一个网红“打卡”点,他们似乎想把这场被媒体冠以“风王”称号的台风,定格成一次独特的家庭旅行记忆。
![]()
所有“看得见”的警报,都在那一刻集体失效了,天文台发布的八号风球预警信号,让香港几乎按下了暂停键,下午2点20分,几乎所有市民的手机都收到了官方预警短信,整个城市都在上演着储备物资、赶着回家的景象。
![]()
更直接的阻拦,是现场那道醒目的警戒线,可这家人驾驶的白色汽车,还是毫不犹豫地穿了过去,这些强烈的、物理的、数字化的信号,层层叠叠,却没能拦住他们走向危险的脚步。
他们真正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杀手,天文台的专家早就提醒过,台风登陆前海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藏着致命的浪涌,网络讨论中后来被反复提及的“离岸流”,正是这种隐形危险的代表。
![]()
可惜,对于把灾难当奇观的人来说,专家的话和专业的知识,远不如眼前的“教训”来得有说服力,那份“应该没事”的侥幸心理,成了他们认知里最浓的迷雾。
![]()
灾难的降临,从来不会预演,就在下午3点左右,一个巨大的海浪毫无征兆地扑向岸边,瞬间就将靠近海边的母亲和年仅5岁的儿子卷入汹涌的海中,那一刻,所有的观赏心态都碎了。
父亲的本能的反应,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纵身跳入海中试图施救,这是父爱与丈夫的责任,却也暴露了在绝对的自然力量面前,个体的英勇是多么苍白,他在水中剧烈挣扎,最终靠抓住附近船只才没有被一起卷走。
![]()
岸上,9岁的女儿目睹了这一切,身体虽无恙,但心理的创伤恐怕难以估量,附近一艘船只上的工作人员最先发现了这惊魂一幕,他们迅速展开了救援,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将水中挣扎的三人全部捞了起来。
![]()
紧接着,报警之后,消防部门在短短5分钟内就赶到了现场,救援人员没有丝毫耽搁,直接登上那艘民间救援船,立刻为已经失去意识、呼吸微弱的母子二人实施心肺复苏。
![]()
从报警到三人被全部救上岸,整个过程仅仅用了十几分钟,这是一场生死赛跑,岸边,救护车早已待命,直接将母子紧急送往东区医院,虽然母子最终在东区医院的深切治疗部被成功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这绝非一个“圆满结局”。
![]()
如果说现场的救援惊心动魄,那么网络上的舆论风暴则更为猛烈,这件事迅速在网上引发了爆炸性的讨论,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一场集体的审判。
矛头无一例外地指向了这对父母,无数网民发出了深刻的灵魂拷问:“这是拿一家人的生命在开玩笑吗?”“是不是为了拍个视频发朋友圈?”这些尖锐的批评,都是大家对于这种漠视生命、缺乏基本敬畏之心的行为的极度不解与愤怒。
![]()
作为父母他们不仅没有预防危险,反而是带着孩子去直面危险,这个行为简直是疯狂,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鲁莽行为不仅将自己和家人置于险境,更是对社会公共救援资源的巨大浪费,也让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援的人员平白承担了额外的风险。
![]()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负责任,偏偏想去挑战一些危险极端的事情,那当他遭遇危险被救援却需要整个社会来买单时,这是否是对其他人的不公,这件事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家庭悲剧,而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
它让“敬畏自然”这句口号,变得有血有肉,有了惨痛的案例作为参考,它也促使我们大家重新去审视,在极端天气面前,什么样的行为是勇敢,什么样的行为是愚蠢。
![]()
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依赖于外界拉起的绳索或手机上弹出的警告,它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道敬畏生命、尊重规则的“警戒线”,当风暴来临时,最坚固的屏障永远是自家的大门,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待在安全的室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