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第十一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上,21岁的苏州姑娘顾婧开心地打卡拍照了许久,这其中就有她耗时近一年完成的苏绣作品《双面绣·太湖石》——这幅打破传统花鸟题材的作品,用层叠圆环藏住太湖石的“瘦、皱、漏、透”,用双面异色绣出雨后青苔的鲜活,更藏着一位00后非遗传承人的“破圈”野心。
![]()
从苏州园林里“捡”来的灵感
顾婧与苏绣的缘分,是从小“泡”出来的。外婆传妈妈、妈妈再传她的四五十年老绷架,家里女性指尖翻飞的丝线,让她在2018年考入苏州工艺美院时,毫不犹豫地选了刺绣设计与制作专业,拜入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绣)邹英姿老师门下。
![]()
《双面绣·太湖石》的诞生,源于一次逛苏州园林的偶然。“看着太湖石上被雨水冲出来的孔洞,想到雨点落进湖里会荡起圈圈涟漪——要是把涟漪和石头‘绣’在一起呢?”这个念头让她蹲在石边观察了一下午,随后花了整整一个月打磨设计稿:从2022年8月冒出想法,到9月才敲定线稿,她把现实里的太湖石抽象成线条与圆环,既要保留“瘦、皱、漏、透”的特点,又要藏住雨滴拍石的动态。
![]()
“这是我至今最大的作品,从设计到绣制全是自己来。”顾婧说,光是把设计稿画在真丝底料上、勾勒轮廓,就花了一周;配色时要对着稿子挑丝线,一根线常要混两三种颜色,“比如画面里的黑色轮廓,看着简单,其实藏了四种颜色,我拆了三次才调对”。
![]()
147种颜色与滴滴绣的融合
绣制过程,是顾婧与丝线的“持久战”。她的作品里藏着两个“细节密码”,147种颜色。
“整个画面以绿、黄为主,但绿色分好几种,通过捻线技法,将不同的颜色丝线拧成一根线再绣,立体感才够。”顾婧介绍道。
针法上,她玩起了“新老搭配”:主角是老师邹英姿独创的“滴滴绣”,灵感来自妈妈给孩子纳鞋底的点状针脚,绣出来的圆环像雨滴般立体;再用唐代流传的“劈针绣”强化轮廓,让线条又锐又顺;最妙的是双面异色绣——正面看是清新的绿,翻过来是温润的黄,“就像雨后太湖石,一面沾着青苔,一面晒着阳光。”
大尺幅作品的“尺度把控”更让她头疼:“不能全展开绣,绣到哪卷到哪,怕上面绣重了、下面轻了。”有时绣完一块,展开发现颜色不对,就得全部拆了重绣,“光调颜色就拆了三四回,但看到最终画面里‘水波翻涌’的感觉,值了”。
![]()
让苏绣融入生活
在顾婧眼里,苏绣不该只是博物馆里的古画复刻,更该是年轻人能“带在身边”的东西。
“身边朋友对苏绣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大牡丹,颜色饱和度特别高。”顾婧想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她把苏绣绣在首饰上,自己戴的手链就是亲手做的;设计体验课用的改良绣架,能夹住圆绷,让新手双手同时操作;还尝试把苏绣融入服饰,“比如在衬衫领口绣一小片太湖石纹理,低调又特别。”
她还定期搞刺绣体验活动,让年轻人亲手摸一摸丝线、学几针苏绣。“很多人第一次绣完,会说‘原来苏绣并没有那么难’。”顾婧说,她想让苏绣“活”在当下,靠年轻人的审美,让它融入日常。
![]()
给非遗“添新线”的00后愿景
“传统和创新不是反义词,得先懂传统,才能创新。”现在她保留着传统针法,却在题材和形态上“敢闯”:之前绣过立体花朵,花瓣能立起来,像真花一样;未来想深耕“苏绣首饰”,让更多人能把非遗戴在手腕、别在衣襟上。
“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做苏绣,用他们的视角玩出不一样的东西。”顾婧看着手里的丝线说,非遗的未来不仅要“守正”,也要“添新”——就像她在《双面绣·太湖石》里加的新针法、新配色,“每一代都给苏绣添一根‘新线’,它才能一直鲜活下去”。
![]()
如今,那幅获奖的《双面绣·太湖石》常被展出,顾婧最开心的是听到年轻人说:“原来苏绣还能这样!”对她而言,这比任何奖项都珍贵——毕竟,让非遗“潮”起来,才是年轻传承人的真正使命。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