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杭州市拱墅区一位八旬老人的遗嘱公证文件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已故的韩老先生将名下8套总价值近5000万元的房产进行非平均分配,其中与妻子收养的女儿获得其中3套,而亲生子女各得1套。这一打破传统继承观念的安排,背后藏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感人故事。
记者从公证处获取的资料显示,韩老先生与配偶于1975年收养了当时5岁的女婴韩梅(化名)。据了解,这个决定源于特殊年代的人道关怀——韩梅的生母是老先生早逝战友的遗孀。在遗嘱视频中,老人特别强调:"梅梅45年来每周雷打不动来看我们,连我三次住院都是她守夜。"
遗产分配方案显示:养女获得市中心两套商铺和一套学区房;长子继承父母现居的老宅;次子分得钱江新城公寓;剩余两套由老人长期资助的两名贫困学生代管。公证员透露,这份遗嘱经过三次修改完善,老人坚持"按付出分配"原则,甚至专门请律师计算过每个子女历年探访次数。
家庭会议上公布遗嘱时出现了戏剧性一幕。长子当场出示了30年来的探亲车票存根,养女则默默搬出16本护理日记,上面详细记录着为老人测血压、熬中药的时间。最终在居委会调解下,全家尊重了父亲意愿。值得注意的是,两名"编外继承人"当场签署承诺书,将房产租金用于资助山区儿童。
法律专家指出,此案具有普法教育意义。根据民法典第1133条,公民有权通过遗嘱自主处置个人财产。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分析:"这个案例打破了'血缘至上'的传统继承观,体现了权利义务对等的现代法治理念。"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遗嘱公证中涉及非血亲继承的案例同比增长37%。
在韩家老宅的门楣上,"忠厚传家"的匾额依然醒目。这场引发全网3.2亿次讨论的遗产分配,最终以养女提议的"家庭基金"方案画上句号——所有房产租金将由专业机构托管,用于支付全家人的医疗教育支出。正如老人生前常说的那句话:"家和不在于分多少,而在于记情分。"这份特殊的遗嘱,或许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式亲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