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蜻蜓驻足在莲蓬上
图源:视觉中国
苏州是一片湿地滋养的土地。在各种类型的湿地之中,那些常见物种的不常见行为、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物和湿地之间的连接,成为我关注和拍摄的对象。于是我扎根在太湖流域,用影像探索江南地区的自然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隐秘联结,从生态视角,讲述更丰富深入的湿地故事。
在这些物种之中,水八仙以其各具特色的自然属性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属性,成为我最重要的拍摄项目之一。随着观察和拍摄的不断深入,我发现在它们的生长环境之中,还有众多其他生命如影相随,共生共存。
![]()
1
精彩的昆虫世界
水八仙在不同生长阶段,都可以为昆虫们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茭白的嫩茎是二化螟等蛾类幼虫的食物,其叶片上的蚜虫会引来瓢虫、草蛉、蜻蜓等天敌,从而形成“害虫—天敌”的自然制衡。慈姑开花时,花朵会吸引蜜蜂、食蚜蝇等传粉昆虫,这些昆虫又是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
▲蜻蜓
图源:视觉中国
更重要的是,健康的湿地以其复杂的水生生态系统,维系了诸如萤火虫等“生态指标性物种”的繁衍生息。夏夜,在江南河荡湿地的某些隐秘角落里,菱角、芡实等水八仙野生种群茁壮成长,条背萤等各种萤火虫在水面上空飞舞,它们的幼虫在水中边觅食边发出警戒的萤光。放眼望去,好像在夜空航班上俯瞰缀满灯火的大地。
![]()
▲傍晚时分,在苏州震泽一条漂满菱角的村边小河沟,数量众多的萤火虫用萤光绘制出一幅奇妙的画卷。
摄影:孙晓东
2
鱼虾和两栖爬行动物的庇护所
水八仙均为水生植物,它们的根茎交错,形成复杂的“水下森林”,成为鱼虾螺蚌的“庇护所”——青鳉、麦穗鱼等小型鱼类,以此躲避大鱼的追捕;螺蛳、河蚌等底栖生物则依附在根茎上,既获得稳定的附着点,又能滤食植物根系附近的浮游生物。芡实的根须还会分泌特殊物质,抑制部分藻类生长,间接为鱼虾提供更清洁的水质环境。
![]()
▲附着在植物茎秆上的蛙类卵块
摄影:孙晓东
蛙类、蟾蜍的幼体——蝌蚪,十分依赖清澈的浅水环境,水八仙茂密的植株能减缓水流,形成适合各种蝌蚪生长的静水区。这里也是两栖类生物的“育儿室”,蛙类的卵块有时会附着在水八仙的茎秆上,避免被水流冲走。成蛙则常蹲在菱角叶或茭白茎上,捕食被植物吸引的昆虫。
水蛇、中华草龟等爬行类动物也偏爱湿地环境,依赖湿地植被伏击猎物。水八仙形成的“水上屏障”可以为它们提供掩护——水蛇会隐藏在芡实叶下,等待游过的小鱼;中华草龟则潜伏在茭白丛旁的泥中,利用叶片遮挡自身,伺机捕捉靠近的蛙类或小型生物。
![]()
▲中华草龟
摄影:孙晓东
3
鸟类的育婴房和食堂
水八仙当中的浮水植物,如芡实的叶片厚实且浮力强,是水雉、黑水鸡等本地水鸟的天然“育儿床”。春末夏初,水雉会将巢筑在芡实叶丛中,叶片恰好承载鸟蛋重量,茂密的叶群还能遮蔽巢穴,减少被天敌发现的概率。菱角的藤蔓交错形成的“水上迷宫”,则为小型水鸟如黑水鸡提供躲避风雨的藏身之处。水面上,菱角、芡实的叶片也会吸引大量昆虫,成为白鹭、池鹭等涉禽的“自助餐吧”:这些鸟类常在菱塘、芡田边踱步,等待被叶片晃动惊起的鱼虾;秋冬时节,菱角、莲子成熟脱落,又会吸引斑嘴鸭等雁鸭类前来啄食,补充能量。
![]()
▲在莲塘中叼巢材的黑水鸡
摄影:孙晓东
田鼠、刺猬等小型哺乳动物,在冬季会啃食慈姑的球茎、茭白的地下茎,这些植物的球茎富含淀粉,为它们提供越冬能量;而动物未消化的种子会随粪便排出,帮助水八仙在湿地中扩散繁殖,扩大生长范围。水八仙与江南本地物种的关系,是湿地生态系统经过千百年演化形成的“共生契约”——植物为动物提供生存基础,动物则通过传粉、传播种子、制衡天敌等方式反哺植物,这种动态平衡让湿地成为自我维系的“生命循环系统”。
![]()
▲刺猬
摄影:孙晓东
4
威胁生态平衡的外来物种
近些年来,随着福寿螺等外来物种的入侵,种古老的默契被打破了,这也凸显了保护乡土植物与本地物种共生关系的重要性。
福寿螺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淡水螺类,凭借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在江南湿地迅速蔓延。每年春夏,湿地的植物茎秆、石块上会出现成片粉红色的卵块,密密麻麻如同肿瘤,让密集恐惧症者望而生畏。一只雌螺一年可产卵上万枚,幼螺啃食水生植物的嫩芽、叶片,尤其偏爱水八仙的幼苗。在福寿螺泛滥的区域,菱角叶片被啃得千疮百孔,芡实幼苗难以存活,原本郁郁葱葱的“水中平台”变得残破不堪。
![]()
▲布满福寿螺卵的芡实花朵
摄影:孙晓东
这种外来物种与本土植物的博弈,正考验着江南湿地的韧性。如今,人们开始采用生态防治手段应对福寿螺:投放鸭群啄食幼螺,种植福寿螺不喜爱的本土植物构建隔离带,利用生物间的制约关系恢复平衡,而非单纯依赖化学药剂。这些尝试正是对先民智慧的延续——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走进江南湿地,看着水中摇曳的水八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八种植物,更是一部活的生态史。从野外采集到人工驯化,从自然共生到外来入侵,水八仙的故事讲述着生命与环境的互动,人类与自然的对话。它们是江南先民留给我们的生态遗产,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态保护,既要珍视千百年形成的乡土智慧,也要警惕打破平衡的外来干扰;既要看见餐桌上的美味,更要守护背后那片充满生机的湿地家园。
![]()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左凌仁 周伊萌
美编:周伊萌
校对:段海英
审核:王旭辉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5年第8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