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考古专家认为秦直道是两千年来,遭受人类文明干扰最少的一个中国古道路活化石,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秦直道全长750多公里,在延安境内380公里,其南段主要穿行在延安境内的子午岭和横山山脉上,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二,有古道不下岭之说,其中富县、甘泉段子午岭山脊路面是全线原貌保存最好的路段。
 ![]()
富县车路梁秦直道
 ![]()
甘泉梨树沟秦直道
最早记录并全程走过秦直道的史学家是司马迁,他是秦直道最权威的见证者、记录者。由于秦朝官方国史《秦记》在西汉散佚,有关秦朝的权威国史,主要记载于由司马迁根据史料编撰的《史记·秦本纪》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笔者通过查阅《史记》发现,司马迁在《史记》的本纪、列传等4篇史料中,有关秦直道的记载最少有7处,其中《秦始皇本纪》3处,《蒙恬列传》2处,《李斯列传》1处,《匈奴列传》1处。这些历史记载证明,秦直道在秦汉之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条道路上发生了多起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关联多个著名的秦汉历史人物。这些记载为我们研究陕北历史文化、研究秦直道提供了非常权威的史料,今特摘录汇集出来,与读者共享,并赐教于大家。
 ![]()
司马迁《史记》
二
(一)《秦始皇本纪》记载之一: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译文: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在渭南修造信宫,又下令把信宫改名为极庙,象征北极星。从极庙修筑通往骊山的甬道。建筑甘泉宫前殿,修筑从咸阳到甘泉宫的甬道。这一年,赐给天下人爵位一级,并大修驰道。
这处记载虽无直接记载秦直道,但与秦直道有关联,特摘录出来。其中两个信息与秦直道有关,一是甘泉宫,二是驰道。甘泉宫遗址位于今天咸阳市淳化县铁王镇的梁武帝村,位于子午岭南段,是秦直道南起点。驰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国家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也是秦始皇专用的车马御道。它在原六国道路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标准修筑而成,《汉书·贾山传》记载其建筑标准是:“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通往各地的驰道修建成之后,秦始皇5次通过驰道巡游各地,威服海内。按照记载,始皇27年还未修筑秦直道,但修筑驰道为8年后修筑秦直道打下了基础,因为秦直道也是驰道之一。
《秦始皇本纪》记载之二:35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
译文: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采取挖山填谷的办法,修筑了由九原郡直达云阳宫的秦直道。
九原就是秦代的九原郡,为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位于其境内的麻池古城为秦代九原郡治所,是秦直道的北终点;云阳位于今天陕西省淳化县境内,其内的甘泉宫为秦汉皇帝的夏宫,为秦直道的南起点。堑山堙谷就是今天山区道路施工广泛采用的半挖半填施工法,将山的一侧挖下来填到旁边的山谷里,修筑出平直的路基来。直通之,有南北直达和道路平直的意思。在统一关东六国之后,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发兵30万人挥师北上,将占据黄河几字湾内(秦朝为河南地)的匈奴人驱逐到内蒙古阴山以北,并在阴山北筑长城而守藩篱,随后又命令太子扶苏监军、蒙恬领军修筑了秦直道,用于快速向前线输送兵员物质,传递军事情报,移民戍边,巩固战果,另一方面也是作为秦始皇巡视北方边境的御道。
《秦始皇本纪》记载之三: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译文:秦始皇的灵柩车沿着秦直道,从九原郡一路南下到咸阳后,发布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太子胡亥即位,为秦二世皇帝。
这段记载讲述了令秦朝形势急转直下的历史大事件:沙丘之变。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驾崩于沙丘宫(位于今河北广宗县)。临死前,他传位与太子扶苏,并玺书监督修筑秦直道的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没想到,中车府令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密谋篡位,假书太子扶苏、蒙恬以赐死,然后一路秘不发丧由沙丘到九原郡,再沿着秦直道回到都城咸阳,发布了始皇帝驾崩的消息。太子扶苏自杀于上郡,蒙恬其后自杀于阳周城。据有关专家研究,上郡为今天的榆林绥德城,阳周一说为今天榆林靖边县的杨桥畔镇瓦渣梁村古城,这两个地方均为秦直道沿线的重要城塞。
篡权谋位的秦二世、赵高、李斯一个也没有逃过天道惩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李斯先第一个被赵高、秦二世以谋反的名义腰斩于咸阳。临死前,他向一同赴死的儿子说道:“吾欲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其可得乎?”(我想与你一同牵着黄犬回到老家上蔡,出东门猎兔子,可以吗?),其三族随后也被夷灭。德不配位,必遭其殃,接下来是秦二世。秦二世上位之时便是秦朝祸乱之始,他即位之后肆意极欲,两年之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第三年刘邦兵临咸阳,赵高的女婿咸阳令闫乐逼迫其自杀,临死前他苦苦哀求有三:先哀求当一郡之王,再哀求当万户侯,最后哀求与妻子俱为黔首(平民),闫乐答复:“臣受命于丞相(赵高),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死后赵高与妻子被赵高以黔首的名义埋葬,也算满足了他最后一个小小心愿。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赵高奸诈变态,助纣为虐,陷害忠良,后被他所立的秦王子婴命心腹韩谈将其(秦二世兄长的儿子)刺杀,并灭其三族。
(二)《李斯列传》: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戍徭无已。于是,楚戍卒陈胜、吴广等乃作乱。
译文:秦二世篡位之后,又继续耗费民力修建阿房宫,修筑秦直道和驰道,天下税赋愈重,百姓徭役无休止。于是,楚地去边境服徭役的陈胜、吴广等开始造反。
这段记载表明秦直道自始皇35年修建,到始皇37年基本开通,但还未彻底完工,所以秦二世即位之后,命令继续“治直道,驰道”,愈发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秦二世即位第一年,也学老子走驰道巡视天下。他说:“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既见弱,毋以畜天下。”秦始皇一生共巡视天下五次,最后一次经秦直道回到咸阳,秦二世则向东方巡游了一趟,东到东海,南至会稽,当年四月从辽东还咸阳,七月陈胜、吴广就揭竿而起,示强天下不到三个月就天下大乱,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三)《史记·蒙恬列传》记载之一: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译文:公元前212年,也就是秦朝大将蒙恬将匈奴驱赶到阴山以北的第二年,秦始皇想再一次巡游天下,从九原直达甘泉宫。他命令蒙恬,采用劈山填沟的方法,率众修筑了一条由云阳通往九原、长1800里的秦直道,道路没有全部完工。
逐匈奴、修长城、通直道、开发河南地、建设新秦中,蒙恬是秦朝开疆扩土的大功臣。两年时间里,蒙恬率领30万将士和民夫,就基本修成了1800里的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道宽且直,穿山越谷遇水架桥,施工难度很大,仅通过的大小河流就有洛河、葫芦河、延河、无定河、黄河等,北段还要穿越库布齐沙漠,可见蒙恬打仗厉害组织施工也很在行,可见秦朝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施工能力,可见自古中国就是世界“基建狂魔”。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之二: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唉。
译文:公元前110年,司马迁随同巡视北方的汉武帝,自九原到云阳全程走过了秦直道,看到沿途蒙恬所修建的长城、秦直道这些靡费民力的浩大军事工程,司马迁以太史公的名义予以无情批评:苛政的秦朝不体恤民生,恣意耗费民脂民膏,必遭反噬!
秦朝灭亡100多年后,司马迁在写《蒙恬列传》时,不由得发出了“固轻百姓力唉”的感慨!他还写道: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蒙恬死前还以为是秦始皇赐死,作为秦始皇的功臣和忠臣,他百思不得其解,以为自己修长城毁掉了秦朝龙脉而犯了死罪,殊不知这是秦二世、赵高之流构陷他于死地。“固轻百姓力唉”既是对秦二世而亡的深刻剖析,也是对蒙恬愚忠于君而轻于天下百姓的反思,表达了司马迁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司马迁对秦直道沿途所见所闻的记录,证明秦直道在汉代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汉代,北方匈奴依然是帝国最大的威胁,历代汉皇帝一边和亲,一边派遣大军击胡,那秦直道上滴过和亲公主惜别家乡的眼泪,也留下了灌婴、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挥师北上的身影。
(四)《匈奴列传》记载: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缮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译文:以来秦国灭了六国,秦始皇派蒙恬统领数十万大军向北攻击匈奴,全部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凭借黄河为边塞,临河修筑了四十四座县城,把因犯罪被流放的囚徒迁徙到这里,充实县城。又修秦直道,从九原到云阳,利用山边、险沟、溪谷等筑起长城防御体系,从临洮起到辽东止长达万余里。
按照司马迁《匈奴列传》的记载,匈奴的祖先是夏人的苗裔,居于北方苦寒之地,以游牧为生,他们与华夏农耕民族为邻,自春秋战国到秦汉,既有合作也有争战。匈奴人不以劫掠为耻反以为荣,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时候必然是向南劫掠,所以他们经常性地把目标瞄向南边的汉族,时不时大举入侵,肆意掠取一番之后又快速撤退,为了应对这种来去无踪的游击战法,战国时期与之为界的秦、赵、魏、燕等,纷纷修筑长城体系,以有效地防御匈奴人的入侵;秦朝统一六国后,以进攻的姿态南征百越北击匈奴,想彻底解决南北之患,所以不仅派蒙恬领兵驱逐匈奴到阴山以北,还在阴山筑长城,修通连接大后方和前线的直道,在河南地建立郡县移民戍边,这一套组合拳目的是建立对河南地的有效统治,永保秦帝国西北边境的安全,遗憾的是,秦朝末年匈奴人又趁乱越阴山过黄河,占据了河南地,甚至沿着秦直道一路南下,直接威胁西汉的京畿地区,直到汉武帝时期,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军击胡,收复河南地,给予匈奴重创。到东汉末年,雄才大略的曹操采取“内附安置”“分而治之”“汉匈通婚”等策略,逐渐将归服的南匈奴汉化。
三
在司马迁所有有关秦直道记载中,均未记载秦直道行经的具体线路,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悬案。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秦直道东线西线说,历史考古界展开了30多年的争论。两派对秦直道的南段和北段线路没有大的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秦直道的中段走向上,西线说认为秦直道中段从陕西黄陵县子午岭的沮源关拐向了西边,经甘肃庆阳市到陕西榆林靖边;东线说认为秦直道从沮源关拐向了东边,经延安到榆林靖边。说具体一点就是,东线说支持秦直道中段经过延安,西线说支持秦直道中段经过甘肃庆阳。笔者认为,东线说的考古证据充分,东线富县桦树沟口的考古成果还被评为当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东线是经典的秦直道,也就是真正意义的秦直道。
目前,秦直道东线中段的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等五县直道遗址,西线中段的甘肃庆阳市正宁、宁县、合水、华池等四县直道遗址,一同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看来,秦直道的线路之争还未真正解决,司马迁留下的千古悬案期待新的考古成果来破解。
往期荐读
●
● ●
● ● ●重要指示精神
责 编 | 吉 洁 编 辑 | 郭 靖
来 源:根据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综合整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