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微信这么强大的产品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也犯过一些错误么?
这么说吧,但凡是人在做的产品,就一定会踩坑。
做产品这么久,如果要说过程中我最怕的事情有两件,一个是做了一半改需求,另外就是大改版。
做产品的读者应该和我有同感,做一半改需求就像吃了一半的饭吐出来然后重新吃一次,这是一件十分恶心人的事。
我是技术转型产品的,虽然程序员会更加感同身受,但产品经理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至于大改版或者产品大调整,其实很多产品经理反倒没那么排斥,有些甚至会很兴奋。
原因很简单,这种产品大调整有一种做新产品的快感。
改好了是好事,可如果改得一团糟,那就非常可怕了。
前几天我不是写了一篇吐槽新版公众号助手 App 的文章么,后来微信团队的同学也看到了,跟我反馈说会在未来发展方向中考虑优化。
在过去近一周时间的使用中,我依然觉得新版公众号助手 App 还是不好用,最大的不适应还是对于文章留言的查看。
在新版的产品结构中,消息被全部集成在中间这个 tab 下,包含了留言、点赞、新增关注等,而且超过 99 个就变成了三个小点。
![]()
我之前也说过,对于留言、点赞、新增关注以及其他动态消息来说,留言的优先级权重是最高的,因为我会去看,而且会去回复。
不知道其他公众号作者的习惯是怎样的,至少我是这样,关注留言胜过看谁点赞了或者谁新关注我了。
从这几类互动消息的数量级来看,点赞和新增关注明显会高于留言。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中间「消息」模块的累计数量很快会超过 99 并变成三个小点,而且只要你去对每个互动消息进行已读,那就会一直是三个小点。
试想一下,这种提示还有什么意义么?或者说,是不是我每次都需要去做各类消息的已读操作?
相反,在改版前的产品结构中就顺畅很多。
底部的「互动」模块中显示的是未读留言数量,这就像待办事项一样提醒我去处理。
![]()
而新增关注则放在「我」里面,而且只用小绿点做弱提示,进去才会查看具体新增数字。
这种涉及产品结构和关键路径的大调整,其实最不适应的就是已经构建习惯依赖的老用户,比如我。
对我来说,现在不是适不适应的问题了,而是要重新构建一套查看文章留言的模式。
还是那句话,我只是个例,但我一定不是唯一一个。
前面也说了,产品经理对此类改版或许没那么排斥,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创作过程,会让他们重新进入造物主模式。
但是,这种在已有结构上的大调整对用户来说就很可怕了。
其实微信历史上也做过类似的改变,当时的结果就是草草收场,让我们把时间拉回 11 年前的 2014 年。
年轻的读者对此可能没有印象,那一年微信更新了安卓 5.2 版本,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原本底部的 tab 改成了顶部的卡片,就像这样。
![]()
不仅如此,也将原本的「聊天-通讯录-发现-我」结构改成了「聊天-发现-通讯录」,然后把「我」放到了顶部菜单里。
这次大调整的初衷是为了符合 Android 官方的设计规范,因为现今我们熟悉的底部 tab 模式其实是苹果的设计规范。
在早期安卓的原生组件中,只有顶部卡片这种模式,所以微信是为了去适应这个规范。
没想到的是,改版上线后迎来了大量的安卓用户吐槽,直呼不习惯。
结果,微信很快在新版本中恢复到了之前的结构,也应该是微信历史上唯一一次产品快速回滚。
从此之后,微信的产品结构就固定成现在这样了,一直没变过。
![]()
从上面的改版中你们应该也发现了,微信团队将原本处于第三位的「发现」放到了「聊天」后的第二位。
![]()
在我看来,这个意图就是把带消息通知的且用户打开频率更高的模块进行前置。
当时甚至有用户建议,应该把「朋友圈」直接放在一级结构中,这样打开更方便。
但是,这样真的好么?
如果只考虑产品的使用场景,或许这样是最方便的。但如果从信息分类和产品结构设计的角度考虑,这样就不行。
除此之外,还有之前已经形成的用户路径依赖。
不信你们可以试一下,现在大多数人打开朋友圈都是凭肌肉记忆,而不是去根据文案提示找入口。
我在知乎上找到了当年的一条评论,你们可以看下。
![]()
在这条评论中,发帖人表达的是用户对新界面的不适应。的确,这是表面现象。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我觉得还是用户路径依赖。
其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很多人对回家的路或者上班的路已经形成潜意识记忆,不需要看路牌,不需要感知方向,甚至低头刷手机都能走回家。
假设有一天,你家或者公司附近开了一条新路,这条路比原来的路线用时更短、距离更近,但沿途却没有你习惯光顾的早餐店和菜店。
那么,你大概率还是会继续走原来的老路。相比省下来的时间和距离,你的生活习惯决定了你走什么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一些 B 端产品在调整菜单和产品结构后导致用户找不到入口,再比如一些政务产品改版后导致用户完全不知道怎么用。
因此,我们做产品的目的不是去帮用户设计最佳方案,而是寻找整体最优解。
最好的不一定合适,最合适的也许没那么好,但符合整体最优原则。
做产品,别轻易打开那个可怕的大调整宝箱。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国庆后我们举办最后一场北京线下产品训练营,其实上面提到的关于产品设计和决策的方法我们在训练营中都有讲。
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产品比较野路子,方法不成体系,长期作为产品工具人,可以来参加一次我的产品训练营。
除了北京,上海和深圳也还有最后一场,不想错过的尽快联系我占座。没加我的可以加tangren0517
了解训练营,点击下方卡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