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这句《三字经》里的经典名句,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
但你知道吗?我们现在婚礼上常说的 “五子登科” 祝福,和古人最初的意思可大不一样。
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 “五子” 到底指的是谁,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
要说 “五子登科”,得从五代后周时期的窦禹钧说起。
这位被称为 “窦燕山” 的读书人,可不是一般人。
据《宋史》记载,他老家在今天的天津蓟州区,不仅官至右谏议大夫,更是津门首位开办书院的藏书家。
他在自家南边建了四十间书院,收集数千卷书籍,还请来有学问的儒者当老师,
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是贫穷好学的读书人,都管吃管住免学费。
这种重视教育的家风,为后来的 “五子登科” 埋下了伏笔。
![]()
窦禹钧的五个儿子 —— 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个个都很有出息。
长子窦仪学问渊博,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次子窦俨同样当上翰林学士,后来任礼部侍郎;
三子窦侃做了起居郎;
四子窦偁更厉害,官至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最小的窦僖也任左补阙一职。
当时的宰相冯道专门写诗称赞:“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这就是 “五子登科” 的由来,
后来《三字经》也收录了这个故事,让它广为人知。
![]()
在北宋那个科举制度高度发达的时代,
窦家五子能相继登科可不是件容易事。
当时科举要经过锁院、誊录、糊名等严格程序,确保公平公正。
窦禹钧的教育方法很有一套,除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注重因材施教,
根据每个儿子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这种 “义方” 不仅让窦家出了五位高官,更成了后世家庭教育的典范。
![]()
随着时间推移,“五子登科” 渐渐从真实历史故事变成了吉祥寓意的象征。
在民间,它成了望子成龙的美好祝愿。
你看重庆老银楼的 “五子连科” 银锁,上面的图案寄托着家长对孩子的期盼;
湖南滩头的木版年画里,五只小白兔带着人参、寿桃,用 “五子登科” 元素传递富贵吉祥;
就连晋北填仓节捏的灯盏盏,也有 “满堂红” 造型象征五子登科,祈祷一年好运。
这些民俗用品都在诉说着人们对教育成功的渴望。
![]()
有趣的是,“五子登科” 的含义在现代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现在有些人会开玩笑说 “五子” 是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
这种说法虽然和原意相去甚远,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追求。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上海《申报》上就出现过 “五子牌” 香烟广告,
把传统意象和商业文化结合起来。这种演变让这个古老的典故始终保持着生命力。
![]()
从五代到今天,“五子登科” 走过了一千多年。
它不仅仅是个成语,更承载着中国人重视教育的传统观念。
窦禹钧建书院育人才的善举,和现在提倡的教育公平理念不谋而合;
家长们对孩子的期盼,从古至今也从未改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