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亮,照地堂
排排坐,切果果
中秋到,切月饼”
——上海民谣
吃月饼还是吃包装
离中秋节还有一个多月,各家大小食品店早早推出了月饼,店里货架、柜台堆满了各式品牌的月饼。最让人瞩目的是那些包装豪华、精美的月饼,琳琅满目,不一而足。
这些高档月饼的包装好像在竞赛,一个比一个奢华,有的金碧辉煌,闪闪发光,有的多彩多姿,目迷五色,让人感觉不知道是吃月饼,还是吃包装。
月饼不仅在比赛包装,也在比赛月饼盒里的内容。中秋节月饼成了食品厂、食品店,一年创收的主打产品,各家为获得丰厚利润绞尽脑汁。
有的厂、店为月饼增加文化内涵,在月饼盒里放置集萃历朝历代有关月饼的诗歌、中秋节奇风异俗的书籍;有的月饼配上了各种高档、名牌酒;也有的月饼搭售高档、名牌茶叶。
让人感慨的是月饼价格如火箭般窜高,过去最多一、两百元一盒的月饼,现在卖到四、五百元都是寻常得很。消费者看到如此高价的月饼,过中秋节只得买几盒送礼或自己吃,意思意思就拉倒了。
过去中秋节公款送礼成风,越高档、越高价的月饼越好卖。这些年,狠刹公款送礼、公款吃喝风,高档月饼没有了销路,许多月饼店里常常买月饼的人寥寥无几。
吃月饼吃出了“三高”
月饼是高油、高糖食品,许多人都知道有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的人不好多吃,吃多了就会加重病情。尤其是老年人消化能力差,更不能多吃。到了中秋节,不吃月饼好像说不过去,就像中秋节没有过一样,人们忍不住还是要买来吃。
人们都说,月饼是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大多买来送礼的。上下级之间、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仿佛不送月饼就如缺了什么要紧的事情。
中秋节前,在食品店里、超市,看到的都是买月饼送礼的人,在马路上看到的也是手提一盒盒月饼,跑亲戚、朋友、领导、长辈家作客的人。
有一家老两口子,都是大学退休的教授,人虽然退休了,但桃李满天下,几十年来教了很多学生。一到中秋节,前来家里送月饼的人天天都有,络绎不绝,门槛都踏烂了。每天一听门铃响,就见客人都是手提两盒月饼的。
无奈之下,中秋节还没有到,家里就收了几十盒月饼;除了送给亲戚、朋友一些,家里剩下的还有几十盒。中秋节过了,月饼堆在家里,老教授看看都头疼,扔了可惜,暴殄天物,不扔又怎么办?老俩口只好天天把月饼当早点来吃。
一般月饼保质期有两个月,再加放在冰箱里,几个月都坏不了。这两个老教授一吃吃了三个月的月饼。直到有一天,老夫人感觉不舒服,头晕晕乎乎的,好像要摔倒。
老教授就送夫人去医院检查,一验血、尿发现“三高”了。夫人过去没有“三高”的,一想肯定是吃了三个月月饼,吃出了“三高”,老夫人只得住院治疗。老教授自己想想也吃了三个月月饼,会不会也得了“三高”。结果在医院也检查了一下,发现也是“三高”了。
两个老教授后悔不已,吃了三个月的月饼,硬是吃出了“三高”,真正亏大发了!
月饼盒里的10万元
有一家男人是中学校长,女人已经退休在家。中秋节前家里门庭若市,每天来家里送月饼的人多了去了。别看中学校长官不大,顶天了是科级,架不住校长的中学是重点,想上这个中学的人忒多了,来家里拜访、请托的人海了。
对学生来说,中学比大学更要紧,能不能考上大学,就看你读的什么中学。中学读的重点,才有希望考上大学。别看中学比不了大学,但上了大学就没有什么好求校长的。这样中学校长往往比大学校长还吃香。
每年中秋节,到校长家送月饼的人特多。校长要上班,常常不在家,都是夫人在家里收月饼。有一天来了一位客人,手提两盒月饼,夫人不认识这个客人。那客人坐了一会儿,因为互相不熟,也没有什么话好唠扯的,放下两盒月饼就走了。
校长夫人这天要去亲家母家里串门,没有什么东西送的,就把这两盒月饼送给亲家母。中午,在亲家母家里吃了午饭就回家了。
晚上,校长回家了,问夫人:“今天是不是有人来送了两盒月饼?”夫人说:“是的,家里月饼太多了,我去亲家母家,就把两盒月饼送去了。”
校长听了一拍大腿,悄悄说:“坏了,那盒里有10万元,那人是来求我办事的。怎么办?不好跟亲家母去要。”
夫人听了叫苦不迭,想了想说:“也许亲家母发现不对,我们没有什么求她的,怎么会给她家送这么多钱,过后就把钱送回来了。”
校长听了想想也是。可是后来好久了,都没有见到亲家母前来把10万元送回来,只得当作吃了哑巴亏。
暗访月饼厂竟当被告
中秋节前的一天,一位记者接待一位读者来报社上访。上访人反映本市一家月饼生产厂,生产的绿豆、红豆月饼,不是用绿豆、红豆馅做的,而是用土豆泥做的馅,成本仅为绿豆、红豆馅月饼价格的一半。
记者听后觉得此时月饼新闻很为读者关注,用土豆泥冒充绿豆、红豆馅做月饼,还是头一遭听说,太损消费者利益了。他向值班领导汇报了此事,领导同意了他的采写计划。
记者到了这家月饼厂的专卖店,暗访了解绿豆、红豆月饼的价格,还买了一盒月饼尝了一下,果然吃出来土豆泥的味道。记者还特意问营业员:“月饼是不是用红豆、绿豆馅做的?”服务员再三保证是用红豆馅做的。
记者又到这家月饼厂暗访,在生产车间看到一大袋、一大袋的土豆堆满了原料库,土豆经清洗、煮熟后,被机器打碎、搅拌,再加上色素、甜味剂做成馅,在生产线包进了月饼里。记者用手机偷偷把月饼生产过程拍摄下来。
记者回到报社写了一篇暗访月饼厂的报道,题目是:“红豆、绿豆馅月饼竟是土豆泥月饼”,第二天配上照片在报纸头版发表了,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报纸被一抢而空。
这家月饼厂被报道后月饼大量积压,销路一蹶不振。月饼厂派人到报社反映记者报道失实,影响了月饼厂产品声誉,造成月饼积压,要报社发表声明纠错。报社领导基于报道有可靠证据,坚持不发纠错声明。
于是月饼厂把报社、记者一起告上区法院,要求赔偿产品名誉损失30万元,还要登报声明报道失实。开庭那天,正是中秋节前夕,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挤满法庭。法庭辩论时,报社律师出示了记者提供的证据、照片。一审法官判月饼厂输了官司,对月饼厂赔偿要求不予支持。
月饼厂不服区法院一审判决,把报社、记者告到市法院,二审法院支持一审法院判决,月饼厂最后还是输了官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