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生物谷 (ID:BIOONNEWS)
我们总说 “好朋友是自己选的亲人”,可你有没有过这种困惑:有的人明明天天见面(比如大学室友、同事),处了三年还像 “最熟悉的陌生人”;有的人却能在第一次聚餐时就聊到半夜,仿佛上辈子就是闺蜜/兄弟?
大家常把这种缘分归为soul-mate “灵魂契合”,可“灵魂”这东西太玄乎——直到科学家拿着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了扫大脑,才发现:原来能不能成朋友,你的大脑可能比你先知道答案!
今天要聊的这篇《Nature Human Behaviour》研究,就用“纵向追踪”的硬核设计,破解了“是先有神经相似,还是先有友谊” 这一难题,他们发现:两个陌生人在相遇之前的大脑活动相似性,竟能预测他们八个月后是否会成为朋友。换句话说,你可能在还没认识对方之前,就已经在“神经层面注定”会成为好朋友。
是不是很神奇?快一起看下去吧!
![]()
研究目的以及实验设计
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发现:朋友之间的大脑更“像”——比如看同一部电影时,神经反应模式相似,甚至大脑结构都有共同点。但问题来了:是因为先成了朋友,天天一起吐槽、聊天,大脑才变像的(社会影响)?还是因为大脑本来就像,才更容易成朋友(神经同好相吸)?而且,年龄、性别这些“表面相似”,会不会才是友谊的关键,神经相似只是“副产品”?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达特茅斯学院的团队设计了一个“纵向研究”,也就是在一群人还没成为朋友前,先扫他们的大脑,再追踪好几年看谁会成朋友。这就避免了因果倒置的问题,还能分清“表面相似”和“神经相似”的作用。
于是,研究者选择了某私立大学一个MBA新生班级的28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1人(14名女性)自愿参加了fMRI脑成像实验。并且,所有人在扫描前几乎都不认识彼此——大多数人是在抵达校园后1~3天内接受扫描的,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彼此交流的机会。
在扫描过程中,参与者观看了14段风格各异的视频片段(纪录片、喜剧、辩论等),研究人员记录了他们大脑各区域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
随后,在入学后2个月和8个月,所有288名学生完成了社交网络调查,回答“你经常和谁一起进行非正式社交活动?”基于这些数据,研究人员构建了整个班级的友谊网络,并计算每两人之间的“社交距离”(1=直接朋友,2=朋友的朋友,3=三度分隔)。
![]()
图1: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流程
神经相似性能预测谁会成为朋友?
研究发现,那些在八个月后成为直接朋友(社交距离=1)的人,在初次扫描时,大脑左眶额叶皮层(OFC)的神经响应就比那些最终处于三度分隔的人更相似。OFC是一个与主观价值判断、偏好处理相关的脑区,这意味着朋友之间可能早在相识之前就拥有相似的“品味”和情感反应模式。
![]()
图2:未来成为朋友的学生在左额眶皮层表现出更高的神经相似性
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在六个月内关系变得更亲密的人(社交距离减小),其最初的大脑活动在40多个脑区中都显示出更高的相似性,包括:
默认模式网络(DMN):如角回、内侧前额叶,与社会认知、心理理论、共情相关;
额顶控制网络(FPCN):如外侧前额叶、扣带回,与执行控制、抽象思考相关;
背侧注意网络:如顶上小叶,与注意力分配相关。
也就是说,那些最终越走越近的人,早在陌生时期就显示出在理解世界、分配注意力、情感反应等方面的高度一致性。
![]()
图3:关系逐渐靠近的学生在多个脑区
表现出更高的神经相似性
那这些相似性能被行为或人口学变量解释吗?
于是,研究人员进一步控制了一系列变量,包括自评兴趣与享受程度(例如是否因为喜欢同一段视频才导致神经相似)以及人口学变量(如年龄、性别、国籍、本科背景、家乡等)。结果显示:控制兴趣和享受评分后,神经相似性差异依然显著,说明神经响应捕获了更深层次的、行为报告无法捕捉的相似性;控制人口学变量(尤其是性别)后,OFC区域的差异不再显著,说明朋友之间在OFC的相似性可能部分源于人口学背景的相似。
但研究者也指出,这并不影响其他脑区(如DMN、FPCN)的结果,因为这些区域的神经相似性独立于人口学变量,更能反映深层次的认知与情感兼容性。换句话说,有些友谊可能始于偶然(比如同桌、室友),但能持续下去的,往往是那些在“脑回路”上本就契合的人。
小结
综上,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友谊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原来友谊并不是“完全随机发生的”,而是“大脑早就注定的合拍”。相遇前,你的大脑如果和某个人在“解读世界、分配注意力、感受情感”时更同步(神经相似),那么 8 个月后,你们成为好朋友的概率更高,关系也更容易越处越铁。
不过,研究团队也坦言,这项工作存在若干限制,例如样本量相对有限、仅覆盖了八个月的时间跨度等,未来若能延伸到几年甚至更久,或能揭示神经相似性与友谊持久性的更深层关系。
总之,看完本文可以转发给你的好闺蜜/兄弟,你们可都是双方大脑悄悄“确认过眼神,遇到了对的人”呢~
参考文献:
Shen, Y. L. et al. Neural similarity predicts whether strangers become friends. Nat Hum Behav (2025) doi:10.1038/s41562-025-02266-7.
撰文 | 一颗
编辑 | lcc
来源 | 生物谷 (ID:BIOONNEWS)
未经授权,禁止二次转载,如有需要联系原公众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