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当浙江高中数学竞赛省队的15个名额被杭州学军中学夺走6个,温州中学与乐清知临中学联手拿下5个,七成席位的集中化分布,早已勾勒出浙江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强者轮廓。
在126个省级赛区一等奖的名单中,温州市共有42人入围。其中浙江省温州中学夺得了18人,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3人,杭州市共有41人上榜,比温州市少了一个。宁波市只有19个,台州市只有5个。
![]()
在浙江省这片诞生过无数数学大师的土地,在高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赛道上,浙江省和温州市,既延续着全国领先的辉煌,也固化着强者恒强的格局。
![]()
近六年,浙江始终占据全国高中数学奥赛的第一梯队。2020年至2024年,浙江数学奥赛国家集训队入选人数分别为6人、6人、11人、11人、8人,全国排名稳定在前三位,其中2022年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一。
金牌数量同样保持优势,2021年至2024年分别斩获27枚、29枚、30枚、30枚,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银牌数量虽无逐年精确统计,但2024年单届即获20枚,展现出深厚的人才储备厚度。自2021年起,浙江省已连续四年稳居五大学科竞赛金牌与国家集训队人数全国第一,数学奥赛作为核心支柱功不可没 。
![]()
在浙江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版图中,温州无疑是最耀眼的存在。2021年至2023年,温州数学奥赛斩获30枚金牌,11人入选国家集训队,国赛省赛各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2024年,温州学子再添8枚金牌、9枚银牌,2人跻身国家集训队,其中温州中学5金、乐清知临中学3金的成绩尤为亮眼。
![]()
若回溯至2020年,加上此前的积累,近六年温州数学奥赛金牌总数已超40枚,国家集训队入选人数接近15人,银牌数量累计突破30枚,构成浙江数竞的“半壁江山”。
温州能长期领跑浙江数竞,首先源于“数学家之乡”的深厚底蕴。从姜立夫、苏步青到谷超豪,一代代数学大师的事迹早已融入城市血脉,南宋永嘉学派提倡的事功学说更孕育了温州人理性思维与数字敏感度的基因。
![]()
这种底蕴并非抽象符号,而是转化为具象的教育传承——温州中学、乐清知临中学等校常年保留着与数学界名家的交流传统,让学子能近距离感受学科魅力。
系统化的培养机制是温州的核心竞争力。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温州多所中学实行特色自主招生,不少学生从初中阶段就进入专业化训练体系,形成“初中打基础、高中攻难点”的完整培养链条。
乐清知临中学连续七年有学生入选国家集训队,累计22人上榜的成绩,正是这种系统化培养的最佳佐证。教练团队则采用“校内骨干+校外专家”的模式,既保证日常教学的连贯性,又能及时对接前沿竞赛动态。
![]()
家庭层面的高度认同更让温州数竞形成独特氛围。在温州,“孩子不学奥数都不好意思”成为普遍共识,许多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接触奥数,家长愿意投入大量时间与金钱支持孩子的学科探索。这种认同并非盲目“鸡娃”,而是建立在对数学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上,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发力的育人生态。
![]()
如今的浙江数竞格局,呈现出“杭州集团化、温州传统化”的双雄引领态势。杭州学军中学凭借教育集团化运作,在全省搜罗好苗子集中培养,2025年预赛仅学军教育集团就有35人入围优异名单,彰显其高效培养模式。而温州则以文化传承为根基,通过底蕴、机制与家庭的三重合力,构建起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
![]()
这种格局短期内难以撼动:学军中学的资源整合能力与温州的文化基因同样难以复制,而宁波镇海中学因精力分散、浙中浙西南地区因基础薄弱,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冲击。
无论格局如何演变,浙江数竞的领先地位与温州的突出贡献,都印证着——顶尖竞赛成绩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底蕴传承、机制保障与群体认同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在清华、北大“直通车票”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教育生态所孕育的理性精神与探索热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