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毛笔,一砚浓墨——在童胜利手中,当笔锋入纸,那纵横驰骋的墨迹,早已超越了线条与韵律的审美范畴,转而成为一个时代精神气韵的图谱……
![]()
童胜利, 知名毛体书法家,现为中共井冈山市委党校特聘教授,广州电视台《一门新思》新时代思政课特邀主讲专家,深圳卫视《你好,来了!》栏目标题题写者。深圳市毛体书法家协会理事,专著《毛体书法艺术探索与实践》,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
童胜利在深圳创建的“毛体书屋”。在这座现代化都市的一隅,童胜利创建的毛体书屋,如同一方精神的沃土。这里不仅收藏着墨迹,更流动着一种源自笔锋的生命律动,每一笔破空而来,都是山河气韵在纸上的呼吸;每一画收锋蓄势,俱藏着时代风雷于静默中的回响。这间书屋,正是想将那支改天换地的如椽巨笔,化作今日城市灯火下的一粒种子,让奔流的翰墨风骨,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再度抽枝发芽。
01/ 惊鸿一瞥:中医药书里的艺术闪电
时间倒回上个世纪70年代的湖南省平江县,一个少年无意间翻开祖父的中医药书,目光瞬间被扉页上印刷的毛泽东手写题词攫住:“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那奔放不羁的笔触、吞吐山河的气势,如一道闪电,劈开了童胜利懵懂的艺术天空——一颗注定与毛体书法纠缠一起的种子,悄然破土。
平江,这片浸染英雄肝胆的“将军县”,每一寸山河都铭记着风雷激荡的岁月。昔日平江起义的烽火硝烟,化作罗霄山脉北端不散的云涛,为这片土地铸就了挺拔的脊梁与浩然正气。童胜利在此成长,湖湘大地的风云激越不仅流淌于他的血脉,更赋予了他对宏大叙事的天然敏感。那回荡在耳边的先辈故事,如同书法中顿挫有力的笔锋,一笔一画,将星火燎原的红色记忆深深镌刻进他的少年心境——这无形中为他日后理解毛体书法那吞吐山河的气象,埋下了最重要的精神伏笔。
从湖南理工学院美术系毕业后,童胜利站在了现实与理想交锋的十字路口。那是2001年前后,当同窗纷纷投身热门行业,他却立志于钻研当时尚属冷门的毛体书法。外界的质疑与经济的不宽裕接踵而来,造就了他追求定力考验与生活突围历练的漫长之旅。
在长途的跋涉沉思中,反而坚定了他的信念。他领悟到,毛体书法的真谛绝非形似,而在于传承其笔墨间那种革命者的豪情与胸怀。怀着对伟人光辉足迹的追寻,他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中国革命早期策源地的广州,从中共三大旧址的“国共合作探讨”到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国农民问题探究”,从天河区棠下村“有事多和群众商量”到东山区珠岛宾馆“《卜算子 咏梅》”的诞生,由此成为他研究毛体书法吸取精神营养的又一成长落脚地。
02/ 毛体书法:阳刚与阴柔的二重奏
毛体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它不仅是毛泽东个人艺术才情的抒发,更是一个革命时代精神气象的视觉凝结。1999年,在《中国书法》杂志组织的权威评选中,毛泽东被推举为20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与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等传统书法大家并列。这一认定,标志着毛体书法作为重要艺术遗产地位获得学术界的正式确认。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岁月,成熟于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实践历程。其笔下既蕴含着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又展现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浪漫主义气魄。他将政治家的伟大气魄、战略家的宏阔视野与诗人的敏感深情融为一体,在笔墨挥洒间构建出一个刚柔并济、动静相生的美学世界。
长期致力于毛体书法研究的童胜利,通过孜孜不倦的临摹、比较与思考,将毛体书法的美学特征概括为“狂草笔意、行草写法”。他指出,毛体书法“启蒙于帖、取法于碑,偏向于草,成就于行”,其独特魅力正在于阳刚之气与阴柔之韵的完美统一——笔走龙蛇间有雷霆万钧之势,转折收放处见云卷云舒之姿。
童胜利对毛体书法的探索并非简单的形态摹写,而是一场深入肌理的学术追索。他早年系统研习魏碑,尤其对《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等雄强刚健一路用功甚深,这为他理解毛体书法的骨力与结字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反复对比毛泽东中晚期书作与北魏碑刻的过程中,他独具慧眼地发现:毛泽东虽以草书闻名,但其笔下的方折顿挫、斩截之势,实则融入了魏碑的基因。这种碑帖交融的笔法,构成了毛体书法“金石气”与“书卷气”并存的独特质感。
在童胜利的解析中,毛泽东书风的演变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阶段:早期多为工整峻拔的楷书,笔力沉实,可见深厚的功底;中期开始突破规范,字势欹侧,重心灵动移位,显露出强烈的个性探索;至晚期,则形成“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的成熟风格,实现了“狂草笔意”的抒情性与“行草写法”的实用性的高度统一。这一历程,不仅是一位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升华,更是一部用笔墨写就的精神史,记录着一位伟人从青涩到宏阔、从规矩到自由的生命轨迹。
童胜利的研究,因而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技法分析,升华为对一种文化精神形成轨迹的解读。他将毛泽东的笔墨视为一个时代的回声——那既是力能扛鼎的阳刚宣言,也是柔情似水的阴柔诗篇,二者交织成一曲动人心魄的二重奏,在宣纸的天地间和谐回荡。
03/ 临摹之困:毛体书法的“死路”迷思
研习毛体书法,从一开始就面临一道近乎无解的艺术悖论:若仅求形似,虽能得其皮相,却易沦为笔墨的囚徒,丧失自我的呼吸;若一味追摹气韵,又恐偏离法度,失却毛体特有的精神筋骨。这像是一条表面开阔、实则险峻的“希望之路”,许多人执笔前行,却最终发现尽头可能是艺术生命的“死胡同”。
童胜利在探索初期,也曾陷入这一迷思。外界评论其作品“虽见功力,却少了一份伟人的胸襟与气象”,直指其“仅在形态上打转,意义有限”。这类批评尖锐地触及了毛体传承中最深的痛点——如何从笔墨的模仿者,蜕变为精神的对话者。
面对质疑,童胜利并未止步于技法层面的反复打磨,而是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哲学。他清醒地认识到:“我写毛体,非为复刻伟人之迹,更不敢与之比肩。我所追求的,是透过他雄强跌宕的笔触,承接那种吞吐山河的意象、那种在规矩中破格的时代精神。”这一转向,标志着其学习路径从“形摹”到“神遇”的关键升华。
他进一步以艺术史眼光为自己的实践正名:“模仿,从来不是艺术的贬义词,而是领悟与传承的必经之路。正如《兰亭序》本是摹本,却因注入摹写者的理解与再创造,而成就另一重经典。模仿,亦可是一种深度的诠释。”童胜利以此打破将“像与不像”作为评判标准的狭隘观念,赋予毛体学习以当代性的阐释维度。
他的临摹,因而不再是机械重复,而是一场与历史、与伟人、与自我不断交锋的辩证过程——在笔墨中追问,在形神间取舍,最终寻求一种“我手写他心,亦见我魂”的融合之境。
04/ 从笔墨到精神:童胜利的毛体书法传承与创新之路
童胜利的毛体书法之路,是一场以笔墨为舟、以精神为帆的远航。他不仅执着于纸上的气韵流动,更注重构建毛体书法的理论体系,走出了一条从形似到神传、从临摹到创变的升华之路。
为深入追寻毛体书法的灵魂轨迹,他广搜史料,汇集近万幅毛泽东手稿,多次奔赴井冈山、韶山等红色圣地,在历史的现场感知那一笔墨痕背后的风云气象。这种跨越时空的体悟,使他的艺术探索超越了形迹摹写,进入精神对话的层面。
在理论构建上,他已出版《毛体书法艺术探索与实践》一书,系统梳理毛体书法的源流脉络与美学特征,引发业界和社会广泛关注;而即将面世的《毛泽东签名艺术解析》,则首次将毛泽东签名墨迹划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精细解读,填补了毛毛泽东签名书法断代研究的空白,为这一书风的学术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创作层面,他笔下的《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作品,既延续了毛体书法特有的磅礴气势与金石风骨,又注入了自己对时代的理解。笔墨点画之间,既有雷霆万钧之力,又见云水从容之韵,在传承中彰显个性,在恢弘中寄托深情。
童胜利进一步提出,毛体书法的根本价值在于其“励志书法”的精神属性。他研发的毛体书法公益讲坛、党课,以笔迹解析革命精神,用墨韵传递理想信念,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吸引听众,让红色基因在笔墨间流淌传承。他的毛体书法讲学足迹遍及多地,其深入浅出、充满激情的演讲主题鲜明、知识含量大,现场反响热烈。他曾在他的母校——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堂” 主讲《诗豪书狂——论毛泽东诗词书法励志之美》,解析毛体笔法中的恢宏气韵,并现场挥毫,激发了师生的热烈共鸣;他受聘为井冈山市委党校客座教授后,通过毛体书法党课,将笔墨与红色精神融合,强化了来自全国各地学员的文化认同与党性感悟;他在广州电视台《一门新思》节目中阐释毛体书法的时代价值,推动这一艺术形式从书斋走向大众,实现精神教育的广泛延伸。请他去讲课的机构很多,他从知名毛体书法家悄然走进引人瞩目的“教授”行列,默默耕耘,孜孜不倦。
他的艺术实践也深入许多公共空间与大众生活——为深圳卫视题写“你好,来了”栏目标题,为“云南中药”创作品牌题名,为央企等重要机构创作毛体书法公共艺术作品,也热情为社会公众定制不同尺寸、不同内容的毛体书法作品,让这一书风从庙堂高处走进日常百姓生活,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文化桥梁。
这一路,是笔墨的长征,也是精神的攀登。童胜利以理论与实践的双翼,让毛体书法在当代焕发出既延续根脉、又面向未来的生命接力。
05/ 重生之路:从笔墨形骸到气象万千
二十载春秋磨一剑,童胜利以笔墨为舟,以心血为楯,终为毛体书法劈开了一条从“形似”到“神传”的重生之路。这不是一条亦步亦趋的“摹古”之径,而是一场与时代共振、与伟人精神相照的艺术觉醒。
他曾坦言:“毛体书法,归根到底是一种励志之书。”一句轻描淡写,却将毛体从点画结构的技法囹圄中解放出来,推向精神传承的星辰大海。他的笔下,不再仅仅追求与伟人字迹的重合,而是力图捕捉那字里行间奔涌的英雄气魄、家国情怀与破格胆识。他指出,毛体之中贯穿着一种“先忧后乐”的胸怀,一种在艰险中仍眺望黎明的精神力量——这力量,纵使烽火散尽、山河无恙,依旧如光如焰,照亮今人前行之路。
于是,他的临摹,不再是描红填墨的重复,而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写的“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不独展现毛体笔意的磅礴张力,更将当代人对家园的眷恋、对生态的关切注入其中,使传统书风与时代命题相契相生。
他的艺术实践昭示:毛体书法的未来,不在于复制多少逼真的“毛体字”,而在于能否以这一独特的笔墨语言,传递属于这个时代的情感与信念。他的作品走进荣宝斋、保利拍卖行,被海内外博物馆珍藏,他本人也成为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签约名家……这些认可,不只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象征着毛体书法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破圈”与重生。
真正的传承,不是做历史的回声,而是成为未来的先声。当伟人在心中站立,笔墨便有了魂魄;当书写者与一种精神同频共振,他便能走出形骸的牢笼,柳暗花明,抵达“我手写他心,亦见我魂”的自由之境。
言至于此,仿佛看见童胜利掷笔于案,墨迹如龙蛇蛰伏。他所追寻的,早已不是写下一样的字,而是仰望一样的魂。于是,重生之路的尽头,并非终点,而是一道豁开的门缝——门内,是历史的风雷;门外,是无数后来者正以心神为笔,蘸时代新墨,挥正大气象……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