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沈沉缘 通讯员 金露瑶
本报讯 “孩子终于能在家门口上学了,真是太感谢人大代表了!”近日,家住市区凯旋路财税宿舍的学生家长,提起孩子入学的事,难掩激动。此前,他通过“代表码”向人大代表反映入学难题,没想到代表很快回复,耐心询问情况。如今,孩子已顺利分班、正式开学,这份安心让他打心底里感激。
如今,越来越多新居民来嘉兴打拼安家,但孩子上学成了他们最操心的事。在嘉兴市天河街,友谊小学的情况有点特殊。学校地处经开区,行政上却归秀洲区教体局管。这就给周边新居民出了难题,住在友谊小学学区内的新居民子女,得参加经开区的积分入学,可经开区的积分制度又不适用友谊小学,想让孩子就近入学,难度不小。
为啥会这样?原来,经开区和秀洲区没实现新居民积分互认、数据互通。长期以来,新居民子女能不能入学,和所在区域的积分挂钩。可两区积分系统不联通,政策标准也不一样,就算家住友谊小学旁边,经开区的居民也没法凭积分申请这所学校的学位,“人住这儿、学没法上”的制度壁垒,让不少新居民犯了愁。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人大代表的心头事。经开区嘉北街道人大工委很快行动起来,组织人大代表和市民议事员走进选区,挨家挨户走访摸排。他们详细记录辖区新居民子女的年龄、在读年级、想上哪所学校,还建了动态管理台账,把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摸清情况后,街道人大工委主动对接经开区民生事业部、秀洲区教体局和街道相关部门,牵头开了一场又一场协调会,把群众的诉求原原本本传达到位。在友谊小学的调研会上,秀洲区人大代表郭晓民语气坚定:“新居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浙江省年度民生实事,必须打破行政壁垒,让公共服务更均等!”
在代表们的持续推动下,各方力量拧成了一股绳。经开区民生事业部把这件事列为跨区域民生协同重点任务,牵头建起“跨区积分互认试点机制”,硬是打通了两区积分数据的壁垒;秀洲区教体局主动担责,在保证友谊小学学区内学生优先入学的前提下,明确学校学位有剩余时,可面向周边就近居住的新居民子女统筹招生;街道和社区也没闲着,帮家长们办材料、审资格、录系统,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走得顺畅。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开区和秀洲区终于实现了新居民积分信息互通共享。符合条件的经开区居民,凭积分就能申请友谊小学的统筹学位,困扰大家多年的制度堵点,彻底打通了。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公平的教育机会。”秀洲区人大代表陆琦虹说,接下来,他们会继续关注新居民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推动更多惠民政策落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